(记者 施丹妮)“乐口福罐子,大白兔奶糖盒,老式收音机,搪瓷杯、铁皮饭盒子……”在江宁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一条特别的“时空走廊”串起了一代人的回忆。日前,“寻找未曾离开的离开”摄影实物展正在对外展出,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年轻人前来“怀旧”。本次展览由江宁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办,魔都拾忆者小组、江宁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青年中心、上海市收藏协会玩具收藏沙龙、静安青年星期五兴趣小组共同承办。展期至2月18日。
《寻找未曾离开的离开》主题的核心是通过摄影作品和搪瓷杯、照片、儿时的卡牌,琉璃珠、泛黄的信件等实物,为一代人寻找曾经离开的时光记忆,希望可以借助本次展览打造一个大家可以穿越的时空,回到那个很慢很慢的年代,寻觅一种属于那个年代的上海味道。在展览的入口处,主办方设置了一个时空邮局。所有参展者可以写明信片给未来的自己或特定的人,并盖上此次展览的纪念戳,主办方安排工作人员代为邮寄。而时空邮局也可成为连接过去未来的桥梁。
在实物方面,此次展览所展出的日常单据构成了父辈们的工作与生活。“电影院工作证、文化局工作证、机动车驾驶员登记表、老公交车的车票”这些在一代人的脑海中历历在目的旧单据演绎着上海往昔岁月的“不可追”。
在摄影作品方面,静安青年朱宇翔拍摄的《永业坊的过街楼》记录了他从中学读书到如今工作后一直经过的永业坊,他拍下了永业坊门楼未拆之前最后的样子。随展的永业坊版画也展现了每个居住工作在周边的人心中对永业坊及其承载的往日时光的怀念。 而主办方还特意邀请了乐高搭建师搭建了永业坊的乐高模型,年轻人们用自己的创作留下了曾经的家园。
“荒废的美国梦幻乐园、老城区特别有趣的路名如火腿弄、面筋弄、凌晨四点的上海、哈乱的移动城堡……”拍摄者选取了自己熟悉的角度,不少解读还令人忍俊不禁。如《哈乱的移动城堡》选取了一栋特别的老式建筑,这栋凌乱的建筑由60年代民房、80年代加高、90年代扩建最终形成,三个不同时代的营建理念反映了不同背景下人的不同需求,也展现了特别历史时期上海的住房情况缩影。而《凌晨四点的上海》充满了拍摄者周潘峰对上海的诗意观察。“凌晨四点是个很奇妙的时刻,把它算在夜晚也可以,把它算在早晨也可以。当我经过这个街角时,两个夜晚回家的人和赶着去上早班的人同时在这个街角相会,昨晚的上海和今早的上海也同时在这个时空相会了”。
展览的最后,百余块绿色旧门派整墙陈列“江阴路、昌化路、浙江北路、昌平路、安庆路……”这些在地图上消失的老旧建筑的门牌号由主办的几位青年共同收集珍藏,并形成艺术装置,串联展现了上海过去的居住群像。
主办方表示,在岁月和历史的长河里,城市在不断创造辉煌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形成属于它的理想和信念,生活环境逐渐变好,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它之后纷纷离去,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一个值得认同的城市记忆,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记忆。上海从村落、县府、城市到如今的大都市,进入现代化社会是一连串的历史人文记忆。“保护它,不仅仅是保护一种旅游资源或是‘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的历程。我们希望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