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围绕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新型服务工作、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两大议题,代表们发表意见建议,并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行交流互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谋赛,区委副书记周金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文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其明、张德祺、王建新、宗斌等代表出席。
在“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新型服务工作”专题审议现场,代表们对嘉定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表示肯定。汤莉华代表提出,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已经得到居民的普遍认可,但在有些地区,还存在常住人口较多,家庭医生相对较少的问题。她希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一问题,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受惠。陆献东代表提出,徐行、华亭等北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硬件设施不足等原因,已经好多年没能招收到全科规培生了,给家庭医生服务的开展带来困难,能否从政府层面出台支持北部农村地区的具有明显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带动北部地区家庭医生服务的均衡发展。
还有不少代表就家庭医生的后勤保障、提质增效等提出了问题和建议。蔡霈姬代表提出,“能否为家庭医生进社区提供硬件上的保障,比如配备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金惠玉代表针对养老院里家庭医生签约率较高,但普遍存在药物不足的问题,建议后续追踪统计,尽量确保老人用药没有后顾之忧。陈宇红代表建议,除了保障签约率之外,还要提高家庭医生的有效随访率,以此控制疾病的发生,或起到治未病的作用。她还提出对家庭医生要提倡多劳多得,一方面可以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区卫计委、各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一一回应代表问题。针对家庭医生分布不均匀这一问题,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根据常住人口的情况,适当调整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工作范围,常住人口较多且过度集中时,相应的辖区家医团队将会被重新划分。在农村地区全科医生人才短缺这一问题上,相关负责人回应,嘉定正在积极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社区全科医生。2017年起,嘉定开展“5+3”全科医生免费定向培养,至今招募了21名学员,不久的将来就能进一步缓解农村偏远地区的卫生人才短缺状况。此外,为吸引医学人才落户嘉定,嘉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关于吸引医学院校毕业生来本区工作给予一次性补贴的实施办法》,根据学历和培训专业等情况给予补贴。目前,嘉定正在培养家庭医生助理和健康管理师,已经培养了50名健康管理师,3年内准备培养300名健康管理师,充实到家庭医生团队中。针对养老院老人签约后,药品仍然供应不足这一问题,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应,将安排家庭医生入驻养老院,首先对老人的药品进行梳理,分类出必须服用药品和非必须服用药品,以此形成必须药品充足供应、非必须药品尽可能满足的长效机制。
副区长王浩在听了代表发言后表示,将一一梳理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把问题背后的思考融入到下阶段的工作中,进一步做实做好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新型服务工作。他说,家庭医生这项工作要围绕“实”和“通”两个方面下功夫。“实”要体现在两类人群上。一是体现在老百姓身上,要让他们得实惠,有感受度、更要有满意度,这需要全体医护人员更多的付出和更专业的服务。二是体现在家庭医生身上,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往往让家庭医生负重前行。因此,在体制机制上要为他们减负,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家庭医生自我认识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来确保工作顺畅。“通”要体现在管理、人才以及制度上。从管理上来说,首先要把资源流打通,用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制度设计,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在人才的问题,要把人才资源流通起来,进行系统整合、层层梳理,让人才能为签约对象提供最及时有效的服务。从制度上来说,要打通平台之间的制约,从长远来看这项工作,家庭医生要解决从治疗到健康管理转型的问题。
“农村垃圾分类用房的产权如何界定?”“如何落实对个人垃圾分类情况的监管?”“小区绿化垃圾该由谁清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物资回收做得越细致,垃圾减量越有成效。”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专题审议会上,甘永康、李雪、俞敏等多位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对“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无违村居创建后,新建垃圾房会违背相关要求,让村委工作陷入两难之地。”嘉定工业区李春华代表建议,针对这种情况,希望可以建立起公共服务设施用房备案登记制度,对垃圾房、垃圾分拣房等为公共服务而建造的房屋进行备案登记,变“无证”为“有依据”,化解基层各项工作之间的冲突。
“小区的绿化垃圾到底由谁负责清理?”王青代表的问题问出了不少社区基层工作者的心声。区绿容局负责人对此回应,绿化养护单位应当是小区绿化垃圾的主要责任单位,他同时表示,目前全区有江桥、安亭和华亭3个绿化垃圾处理点,各有分工,基本可以消化全区的绿化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约束机制如何落到实处同样备受关注。区绿容局负责人表示,在新修订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中,对单位和个人不履行义务的,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对拒不改正的个人和单位,将处以罚款。
俞敏代表提出,垃圾分类处理必须是一个与后端综合利用、处理处置完全匹配的完整系统,应根据嘉定区情,尽快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分类收集目标和系统,只有源头分类、收集、转运和终端处置匹配起来,才能落实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感受度、落实全过程监管。
李雪代表则分享了外冈镇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经验:“按照去年7月份召开的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推进大会的要求,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市容办并落实了专项资金。”李雪介绍,除了硬性规定,外冈还完成了几项自选动作,比如制定实施了村居专项考核奖励制度、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垃圾分类减量项目、设置红黑榜探索企业垃圾分类监督监管等。
不少代表建议,垃圾分类全体系的建设还应该从细节入手。王艳代表提出,垃圾厢房和垃圾箱的设计应该更趋合理和便民,既能提升市民主动分类垃圾的积极性,也能加强对回收人员的安全保护。关佶红代表建议,垃圾分类的宣传册要更细化分类内容,给市民更详细的分类指导。
“小黄狗公司在嘉定的不少村居都设立了‘两网融合’回收点,对于小黄狗的这一行为,相关部门是持怎样的态度?”李钠代表的问题有点尖锐,但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一种名叫“小黄狗”的资源自动回收机在嘉定不少小区投放,市民只需按要求投入可回收物,手机简单操作后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收款。区绿容局回应,嘉定是全市首家与上海市城投公司签约合作,打造“两网融合”网点的区,“小黄狗”的回收形式虽然便民,但对管理部门来说,无法监管其回收物资的去向,不过,区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第三方机构也有他们的优势,可以与“正规军”优势互补,激发体系建设活力。
对于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副区长蔡潇飞表示,要完成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是一件难度相当高的事情,但从目前来看,嘉定取得的成绩还是非常醒目的。接下来,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再接再厉,继续坚持市委和区委的方针、政策,同时也要因地制宜,既要坚守基本原则,也要根据每个村居的具体情况,丰富开展工作的形式。
来源:《嘉定报》记者 顾娴慧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