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长宁新闻

学习:随时随处随心愿 支撑:用技用术用天地

2019-1-17 0:00:00发布114次查看

“学在数字长宁”的发展“节点”》》

长宁区学习办、社区学院着力建设的“学在数字长宁”平台,历经10年,经历了1.0版至4.0版的提升:

2008年9月:“学在数字长宁”1.0版——“长宁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网”正式开通。网站开设了“新闻动态”“网上办公”“探索研究”“在线学习”“数字联盟”“数字图书馆”“网上展厅”“世博培训及考试窗口”等板块,为开展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全新平台。

2013年11月:“学在数字长宁”2.0版——“1+10”区街一体化数字平台正式上线,1个区级网站和10个街镇子网站同时投入使用,平台之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管理同步。

2015年底:“学在数字长宁”3.0版——推出社区教育“云视课堂”,在长宁市民学习中心和相关街道社区学校配备了“云视课堂”系统,开展实践探索,效果明显。

2019年初:“学在数字长宁”4.0版——基于云技术、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学习云”推出,以云服务为主线,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为每一位市民学习者打造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空间。

作为“国际精品城区”,长宁区致力于以学习的“数字化”促进城区的“学习化”。长宁区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在此背景下,搭准时代脉搏,瞄准市民需求,精准信息技术运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的排头兵,成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创新者。

“学在数学长宁”,既是“国际精品城区”的必然选择,也是创建学习型城区的文化自觉。“学在数字长宁”则是对“国际精品城区”的教育贡献。

“学在数字长宁”,既是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城区的智慧谋划,也是借助信息技术优势、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应对之策。

“学在数字长宁”,既是对长宁百姓居民“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需求的“热切回应”,也是架构进一步提升长宁终身教育品质和满足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创新利器”。

长宁区学习办主任、教育党工委书记王小柳说,“学在数字长宁”是长宁区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在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进程中,着力打造、推广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长宁市民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方式。

从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时间,长宁区的终身教育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从pc端教育、移动端教育再到“云视课堂”的诞生,一直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成为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为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学在数字长宁”从最初的1.0版跃升到4.0版,不仅丰富了“国际精品城区”的内涵和特质,也厚实了终身教育的底气和基础,更推进了学习型城区的发展和创新。同时,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学习,为构建申城互联网时代的城区学习提出了“长宁方案”。

“学在数字长宁”从1.0到4.0

优在不断获得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成就感”

长宁区学习办副主任、社区学院院长张东平认为,信息技术在长宁终身教育的运用,不断提升了推进终身教育的“成就感”,从1.0至4.0,市民的满意度也在提升。

1.0版: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背景——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和上海市委、市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长宁区以数字化学习为突破口,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回应——通过对学习型城区建设的现状分析,发现:一方面,市民的学习理念不断更新,学习需求不断增长,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仍有诸多因素阻碍了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使得受众群体狭窄,资源整合不力造成学习资源不足,信息传送不畅造成学习不便,资源配置不等产生学习机会不均等。而数字化学习方式将有效拓展市民学习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加开放、平等、共享的学习机会,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是实现市委、市府提出的  “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举措——在学习型城区建设中,长宁区一开始就致力从推进数字化学习着手。区学习委在2008年制订的《长宁区学习型城区建设三年规划》中,就对数字化学习工作作了全面规划。《三年规划》指出,要实行区域整体推进,以数字化推进城区学习化,在三年内基本形成资源高度整合、网络高度覆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学在数字长宁”体系的构建,是长宁区充分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建立数字化学习网络,推广数字化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全方位、广覆盖学习模式的一种实践。

2.0版:拓展数字化学习空间

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学习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随着移动无线网络和智能设备的逐步普及,人们使用手机、pad等设备获取信息的频率越来越高,移动学习方式在突破时空限制、便捷学习方面的优势也日益显现。基于这种状况,移动学习端建设与应用成为区深化“学在数字长宁”体系、拓展移动学习方式的新探索。

回应——2008年搭建的“学在数字长宁”平台,作为区域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平台,对于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拓展社区教育受众群体,整合各方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打通信息传播渠道便利市民学习,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均等的学习机会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随着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三级网络架构逐步成熟,社区教育工作对数字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化工作的新目标——创新“学在数字长宁”体系架构,打造区街一体化数字平台。

举措——“学在数字长宁”进入了必须深入研究以适应更加多样化的居民学习需求的阶段。《2013年长宁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要点》提出,继续深化数字化学习推进工作,优化学习环境,及时进行“学在数字长宁网”升级改版,尽快逐步实现覆盖全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系统的要求;探索区街一体化学习平台建设、资源共享和服务配送的模式,不断提高市民数字化学习的参与率,进一步促进“学在数字长宁”体系新发展,深化学习型城区内涵建设。

为此,2013年11月,“1+10”区街一体化数字平台正式上线,区级网站和街镇子网站同时投入使用,完成了在线学习平台在长宁区10个街道镇的全覆盖。

3.0版:开设“云视课堂”

背景——“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各项事业紧密结合,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如何探索互联网+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需要开展新实践与新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克服面授学习受众面不足导致优质资源紧缺和传统的数字化学习无法即时互动的问题,成为社区数字化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

回应——探索创建社区教育“云视课堂”,借助互联网技术开设云视互动课堂,一方面将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开放给在线学习者,突破了教学场所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受众人群;另一方面开发了在线即时互动功能,解决了原有的在线学习难以实时互动的缺陷,增强了在线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成为一种更加符合在线学习规律的新模式。

举措——2015年底,推出社区教育“云视课堂”,在长宁市民学习中心和相关街道社区学校配备了“云视课堂”系统,开展实践探索,先后以“云视课堂”模式开设了讲座和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在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市学指办的指导下,到2018年,社区教育“云视课堂”陆续实现了在长宁区10个街镇社区学校和上海市16个区的全覆盖,社区教育“云视课堂”在上海市范围内开展在线课程互选,初步形成了30多门精品云视课程在云端呈现,各区和街道镇、居民在线选课和收视,并与授课老师进行远程即时互动,共有21600多人次参与云视学习,初步形成上海社区数字化学习的新局面。据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参与“云视课堂”的社区学员中超过90%的人表示很喜欢这种远程在线互动教学模式。

4.0版:推出“学习云”

2019年初,推出“学习云”,全新的界面设计突出学习者的视角,最新资讯、学习地图、课程推荐、云视课堂、体验学习、移动学习客户端均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根据市民学习行为画像,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定制化、个性版的学习导引和推荐。

重在不断优化

“学在数字长宁”运作的“驾驭术”

长宁区学习办副主任、教育局副局长鱼东彪强调,“学在数字长宁”的版本升级,不仅是学习手段的技术进步,而且是终身教育机制的完善过程,更是长宁终身教育工作者教育情怀和聪明才干的智慧运作。说到底,是进入了终身教育的“核心地带”,获得了更精准的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方略。

“学在数字长宁”的组织支撑

数字化学习工作的推进,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区学习委作为“学在数字长宁”的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各社区、委办局、区内各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形成了各方积极参与、优势互补联动的长宁区数字化学习的领导体系。

同时,各种组织系统构成“学在数字长宁”立体支撑。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居民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网络,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向社区传输,数字化学习方式在市民中的推广。区总工会开展的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向企业辐射,推动了企业员工培训。机关党工委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将网络学习落实到各机关支部,加强了数字化学习的渗透力度。团区委制订了创建学习型团组织规划,通过网络开展学习,将学习卡发到各个团支部,建立团员青年“学在数字长宁”网上学习档案。

“学在数字长宁”的机制管理

通过“学在数字长宁”的推进,终身教育的机制管理更为有效。如区街一体化数字平台在后台开发和管理上使用统一的管理系统,实现区平台与街镇子平台之间资源共享,账号互通。根据区级管理者与街镇管理者的身份,赋予不同的管理权限,系统维护和开发由区级层面负责,10个街镇则可以通过后台对各自子平台上进行网站管理。这样既保持了整个系统的权威性和安全性,在统一的后台对长宁区终身教育的数字化工作进行管理,又能够充分发挥街道镇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使各街镇能够根据本社区的特点、居民不同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服务、多样化的学习板块和形式,及时向社区市民公开信息、公布新闻。

“学在数字长宁”的探索效应

作为“云视课堂”的接收端,网络环境下除了有音视频收发功能的电脑可以满足学习和互动需求外,笔记本、平板电脑或者智能设备,也只需要安装应用程序即可让学员直接实现云视学习,简单易行。由此可见,“云视课堂”的运行环境要求并不高,这也决定了其易于推广的优势。2017年,长宁区还将“云视课堂”应用于成人学历教育,让课程老师面授的同时开启“云视课堂”,让因为工作或家庭原因不能参加面授学习的学生,使用  “云视课堂”远程上课,目前已经在20多门课程中使用,有效地解决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受益学员达到近万人次。

强在不断提升

“学在数字长宁”服务的“舒适度”

2019年初,基于云技术、大数据分析平台的4.0版“学在数字长宁”——“学习云”应运而生,以云服务为主线,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为每一位市民学习者打造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空间。

长宁区社区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宋亦芳介绍“学习云”主要特色表现在:

平台在云上:新版平台充分利用虚拟化与分布式技术,对接区政务云系统,将整个平台完全部署在云上,确保平台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拓展性。

资源在云上:“学习云”将各类学习资源全部存放在cdn云空间组成资源池,大大提高了可用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学习者对资源的访问速度。云上的资源让学习者可以方便地通过一门式登陆,访问上海学习网、老年人学习网、上海各区终身教育学习平台。全区8000余门课程通过“云服务”的模式实现教育资源集约共享,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等各类电子设备轻松登录,在线学习。

课堂在云上:“学习云”还将传统的在线学习功能转化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微服务,做到按需为用户在线学习服务。云上的课堂让学习者随时随地方便地通过网站或者移动端接入“云视课堂”、直播课堂、在线教室、慕课平台等,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喜爱点播、回看各类课程。同时平台内置学习地图功能,向学习者直观展示区域内社区教育资源布局,随时随地了解课堂动态。

互动在云上:“学习云”利用云服务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在线学习互动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云视课堂”与授课教师、其他学习者实时互动,通过慕课平台与导学员交流学习心得、咨询学习难点,通过微信端参与学习圈子交流研讨。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在线测评等教学环节全部都可以在“云视课堂”完成,从而提升学生的线上学习体验。

体验在云上:“学习云”中包含了大量体验基地、体验场馆、体验项目信息,平台利用云技术,能够将各类线下体验项目线上化,为用户提供各类逼真的体验项目学习过程。云体验让学习者足不出户浏览各类虚拟展馆,通过3d技术获得插花、急救、防灾等课程的模拟体验,通过360度线上全景再现,身临其境地进行线上人文行走,带给学习者全新的学习体验。

数据在云上:“学习云”实现了基于云平台的数据采集、存储、统计、分析、转换和共享,能够基于对学习者在线行为和表现的即时感知与记录,在云端实时调用合适的模型算法进行计算,完成对学习者当前学习状态与偏好的评估,识别潜在需求与兴趣内容并进行自动化匹配,第一时间给予全面、即时、有效的学习规划、学习指导与学习建议;能够分析、挖掘并形成数据成果,同步完成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对接与信息互通,从而实现对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学习用户等平台生态内的各个主体对象生成全面深入的认知与解读,以数据为基础支撑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的不断优化与完善。

长宁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