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一策” 让文艺院团有底气
2019-1-10 14:48:32发布51次查看
据《青年报》报道,在“一团一策”的带动下,包括上海歌舞团创排的《朱鹮》等优秀剧目均收获良好口碑。
2017年度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昨日举行。考核结果显示,2017年,18家市级国有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79部,较去年增加8部;演出收入2.56亿元,较去年增长0.13亿元;全年共完成演出9743场,观众342.62万人次。上海文创“50条”提出上海要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而接下来上海又将迎来一系列重大政治节点,上海的文艺院团将如何在“一团一策”的框架下有所作为?上海的各大文艺院团负责人昨天也谈了他们的看法。
作品创作大力发掘红色文化精髓
这几年,中国将迎来一系列重大节点,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是建国70周年,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市委书记李强提出上海要打响4大品牌,其中一个品牌就是上海文化的品牌,而上海文化,就是要推进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建设,其中红色文化居首。为了踩准节点,大力推广红色文化,上海各大国有文艺院团在制定“一团一策”战略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红色题材作品的创作放在重要位置。
上海芭蕾舞团决定今年创排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据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介绍,《闪闪的红星》入选了2017年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创作选题。《闪闪的红星》是著名编剧赵明的第一部舞剧作品,时隔20年他与上芭合作,打造一部全新面貌的《闪闪的红星》。早前上海歌舞团的《朱鹮》就曾赢得无数好评,这次上海歌舞团在对众多候选剧目进行遴选之后,最近决定要排演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作为经典中共地下党员生活的题材,这次通过舞剧形式来表现,将会成为一个亮点。《永不消失的电波》将在今年12月试演,明年公演。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正在经历中心场馆的改造,他们克服困难,准备在今年创排表现大飞机建造者精神追求的《追梦云天》。目前,剧本的大纲正在修改之中,8月将参加“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演出。而接下来,话剧中心准备创排的红色题材剧目还包括反映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音乐剧《上海1921》和话剧《新青年》。
人才培养深化“学馆制”、“艺衔制”改革
上海要建设亚洲的演艺之都,重点在文艺院团,关键在剧目创排,而核心在人才培养。只有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人才队伍,院团的建设、剧目的创排才有保障。为了达到这一点,上海各大国有文艺院团都不遗余力,在“一团一策”的框架下,推出“一人一策”。
滑稽剧演员后继乏人的问题,近年屡屡被提出,随着老一辈滑稽名家的纷纷离去,青黄不接的问题已经凸显。针对这一局面,提出了“用好三个台柱”的目标。包括照顾好“昨天的台柱”,让一批老一辈滑稽名家能够发挥光和热,为了滑稽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继续做出贡献;珍惜好“今天的台柱”,为像钱程这样的当红名家度身打造剧目,比如以钱程为主角的《上海拍卖师》剧本已初步完成,计划2018年上海国际喜剧节期间呈现于舞台;培养好“明天的台柱”,专门为青年演员打造演出季,以戏带人,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树立他们的舞台自信。
上海淮剧团是最早实行“学馆制”的院团。所谓“学馆制”,就是学生从戏校毕业入团之后,院团依然以一种课堂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培养。上海淮剧团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淮剧演员,使他们的人才梯队很整齐。
而为了提高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上海杂技团也实行了“艺衔制”。所谓“艺衔制”,就是一些青年演员虽然论资历无法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但是院团通过授予艺衔,给他们国家一级演员的待遇。这个办法显然调动了青年人的积极性,最近他们的两个节目刚刚在蒙特卡洛马戏节上获得了世界杂技最高奖“金小丑奖”。
硬件建设吸引青年观众的目光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除了自身的魅力,也离不开硬件的衬托。硬件是最直观的艺术,这直接关系到艺术传播的效果。上海杂技团、上海京剧院、话剧艺术中心纷纷旧貌换新颜,修缮和新建工程开始陆续启动。
据悉,为深化杂技的传播,打造上海海派文化,上海马戏城将进行原有剧场大修和中剧院新建工程。这两大工程的建设将给上海杂技团带来更大的创作发展空间。通过灯光、音响设设备等的更新,在保证观众和表演者安全的前提下,带来更好的听觉和视觉盛宴,更好地衬托出作品之精良、技术之精湛。
为进一步普及京剧,打造受众基础,上海京剧院推进“上海京剧传习馆”修缮项目,预计三幢楼将于2018年10月全部竣工。京剧传习馆包括大师工作室、名家传承室等,为了打造属于年轻人的戏剧公共教育基地,设有为戏迷、观众量身定制的互动体验中心,与京剧相关的服饰、造型、道具等的互动体验都将安排在此。还将配有京剧培训教室,市民既可以入馆欣赏国粹,也可以在大师工作室回顾历史。
陪伴很多人走过17个年头的话剧大厦和其中的三个剧场也开始维修,预计在2019年上半年结束。如今,话剧在年轻人中的消费逐渐升温,话剧也需要搭建国际化标准的舞台,在一方空间里,上演人间百态。例如《商鞅》、《大清相国》这类史诗大剧,为了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在灯光和音响上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将作品更好地传达,受青年观众的喜爱,维修后的剧场将更利于情节高潮的烘托,让观众与剧中角色共情。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