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城市,随处都有可能和邬达克偶遇。从铜仁路上的“绿房子”、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这些经典上海的建筑,都和一个叫邬达克的建筑师息息相关。他留给了上海近百幢建筑,其中许多建筑成为了上海城市面貌的重要记忆。
上世纪初的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邬达克便是被其吸引的冒险家之一,他人生一大半的时间都留在了上海。邬达克在上海曾有4个“家”,其中最著名的一处便是番禺路129号、如今邬达克纪念馆所在地。在这里,他们全家度过了6年美好时光。
邬达克纪念馆门口的极少很小,不经意就容易错过。整个建筑颇有英国乡村味道,陡峭的石板瓦双坡屋顶占立面高度近一半,两端是高耸的砖砌烟囱,南立面设对称的山墙造型。
建筑底层采用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以上则是白墙,深色木构架露明,门窗套为粗砺石质。从本白的墙面、褐色的石瓦、黑褐色的外露木构架到红褐色砖墙,显得色彩协调,层次丰富。
这是邬达克亲自设计建造的住宅,建筑底层有哥特式三连列窗和圆拱形大门,二层是折线型凸窗。当年的住宅南面还有大片花园,周边是一片广阔的空地,现在花园处已经改造成为一个学校的操场,附近也早已成了马路。
邬达克纪念馆恢复了历史原样,底层是邬达克的会客厅,二楼是邬达克一家人的卧室书房。如今展示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全面展现了邬达克的生平和他在上海所创造的建筑成就。
馆内摆放着邬达克的画像,还有存留下来的壁炉,泛黄的装饰物在灯光下透露着一股洋场风情。
正巧去的时候,邬达克纪念馆在举行“城市记忆”艺术展,陈列了一些描绘国际饭店、诺曼底公寓等邬达克上海建筑的作品,还有一些极具创意的船木装置艺术作品。
楼梯是建筑的原物,踩在旋转木楼梯上,仿佛跟着邬达克的脚印一点一点地了解他的故事。
邬达克设计的作品都集中在上海,在其它城市没有。他从原先流浪者、配角身份,转变为塑造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人物。
走过这些建筑,不得不感慨建筑真的是可以阅读的。邬达克作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跃的建筑师,几乎垄断了当时上海的经典建筑设计。在上海人的眼里,他就是一名地道的上海建筑师。若是没有邬达克,上海近代建筑史将会被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