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途经闵行的这些轨交,你最关心的内容可能在这里!
2019-1-9 5:37:38发布86次查看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建设19号线、20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13号线西延伸线、1号线西延伸线及机场联络线、嘉闵线、崇明线等9个项目,规划期为2018~2023年,并与虹桥机场、浦东机场、虹桥火车站、铁路上海南站、上海东站等主要对外交通枢纽做好规划衔接。
新线规划逻辑主线
滨江、虹桥、新路径
示意图,仅供参考,以最终公示为准,下同。底图来源:《闵行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35年)公示稿:土地利用规划图》
这轮规划分析下来,主要基于三条逻辑主线,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滨江、虹桥、新路径。
滨江是指服务黄浦江两岸开发;虹桥是指联通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的区域;新路径则是通过新开辟的一些轨道交通通道来疏解原有的一些拥堵节点。这三条原则符合 上海2035中的空间主轴——黄浦江、虹桥浦东的两条轴线,更便于落实服务长三角、推进全球城市建设的这个目标。
尤其是对闵行来说,滨江、虹桥、新路径的体现尤为突出。
主要新线路
19号线
23号线
主要为浦江两岸开发服务;其中,23号线几乎一大段都沿着龙吴路。
13号线西延伸、嘉闵线、机场联络线
疏散和连接虹桥,进而服务长三角。
首先,23、19号线的规划逻辑主要为浦江两岸开发服务,对闵行来说23号线几乎一大段都沿着龙吴路在走。
其次,13号线西延伸、嘉闵线、机场联络线都是疏散和连接虹桥,进而服务长三角。
第三,新路径是这几条线形成了一些新的沟通路径,能够疏解传统路径的拥挤,如老闵行去浦东陆家嘴,过去是5-1-2,未来直接23-19,可疏解不少原有的5号线与1号线的传统拥挤路径;从浦江镇往陆家嘴,之前的路径一般是8号线到人民广场换2号线,但19号线建成后,从浦江镇可直接8号线转19号线,不必再二次过江。
每条新线都有规划逻辑,复盘一下轨道交通规划师的逻辑,还是会发现一些规律的。多年前有人大代表提出是否可以开通黄浦江的水上巴士,这在当时可能不太现实,不过从老闵行、吴泾直接到浦东,这版规划里的23换19,或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3号线: 延续徐汇滨江
为吴泾、江川插上腾飞的翅膀
23号线属于典型的为滨江服务的一条主线。虽然一期工程仅在徐汇和闵行两区境内,但未来其两端依然保有继续延伸的可能性。
一是联通徐家汇和徐汇滨江。这点虽然不在闵行区内,但与闵行息息相关,因为吴泾龙吴路地区是徐汇区向南重要的辐射延展区域。 徐汇滨江是徐汇区近年重点打造的区域,而徐汇区的传统政治商业文化中心又在徐家汇地区,两者的联系缺少轨交走廊。23号线一期先行联通徐汇滨江至上海体育场附近的徐家汇体育公园,让两地互通,实现徐汇区从徐家汇到徐汇滨江这样一个延伸发展脉络。
二是服务吴泾战略留白区。吴泾战略留白区,未来的“大型文体设施预留用地”,结合前段时间上海体育局所做的 上海申办2032年奥运会可行性研究以及未来吴泾一众重型工业企业的腾挪,可以推测23号线服务吴泾战略留白区的意图。
三是服务上海南部科创中心。闵行南部以紫竹科学园区园区领衔的一众科学园区、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上海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承载区域,也是 上海总规2035中建设“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核心区域,23号线的横空出世让吴泾江川的科创走廊如虎添翼。
四是串联闵行南部的几条纵线。长期以来,闵行的轨交缺口气,“北部缺纵线,南部缺横线”是最显著的写照。23号线虽不能一步到位解决“南部缺横线”的问题,不过可以沿东川路将5号线、15号线、未来可能的嘉闵线途经莘庄工业区和马桥镇至闵行开发区的南延伸纵线这三条线路串联起来,也是立了一大功。
五是构建东川路枢纽,开辟新的入城通道。自解放前的沪闵南柘路开辟以来,老闵行地区往来徐家汇地区的传统通道一直是沪闵路、徐闵线、5号线到莘庄换1号线、s4转沪闵路高架等等,基本都需途经颛桥莘庄梅陇漕河泾等地,这一路线也是徐闵之间的黄金路线,但历史的厚重感带来的是常年的严重拥堵。23号线在东川路换5号线,为未来奉贤、闵开发方向的乘客前往徐家汇地区开辟了新的捷径,无须再通过莘庄站换1号线,而是 通过东川路站直接乘上开往中心城区的23号线,避开传统拥堵路径,沿黄浦江北上,形成一个新的客流走廊。
19号线:闵行南部通达浦东新路径
具有滨江属性的“换乘之王”
轨道交通19号线会是继12号线之后上海又一条贯穿中心城区的“换乘之王”,且全程有一半路线贴着浦东滨江走,至少有15个站点具有换乘条件,甚至有若干三线换乘站。对闵行来说,这条线将是 连接闵行南部地区与浦东核心板块的新路径。
一是闵行浦西南部连接浦东的新路径。过去,从闵行南部地区前往浦江镇或浦东的陆家嘴、世博、前滩等核心区域,一般都需进入徐汇区、黄浦区的内环以内地区绕一下,才能抵达。而19号线给 闵行南部连接浦东提出了一个新的路径方案:从梅陇可直接连通浦江镇的北部边缘,而从闵行浦西的南部地区,可以更加便利地连通浦东新区的核心区域,而不必再绕道徐汇或黄浦。
二是连接浦东陆家嘴、世博、前滩三大自贸区版块。19号线对浦东的意义,是把陆家嘴、世博、前滩这三大重点开发区域串联起来, 实现滨江一线自贸区的零换乘,同时弥补浦东滨江地区南北向主干道——浦东南路轨交的空白,也能与从浦东大道地下经过的14号线形成浦东滨江比翼双飞的格局。
三是纵贯从江湾镇到提篮桥的虹口南北。19号线对于虹口的意义,如同1号线对静安北部(老闸北区)的纵贯、11号线对普陀区的斜穿、18号线对杨浦区的纵贯,将一个行政区内从南到北便利地沟通起来。同时加密虹口北部线网密度,减轻对3号线的依赖。
四是对8号线中段、6号线南段有局部分流作用。19号线与8号线从线位上看至少有三次相交机会,分别在东方体育中心、中华艺术宫、西藏北路附近,对8号线能起到局部分流作用,在东方体育中心至陆家嘴这一段对6号线的南段也能起到部分分流作用,具体分流效果需建成通车后观察。这点 对于住在浦江镇依靠8号线出行的居民来说是一大利好。
五是对杨行、华泾、梅陇地区雪中送炭。19号线如果说对外环以内的中心城区是锦上添花,对一直饱受对外交通不便困扰的宝山杨行(江杨南路、江杨北路沿线)、徐汇华泾(外环以外的华济路一带)、 闵行梅陇(尤其是历史上的老朱行与老曹行东部地区)来说是雪中送炭。其中杨行的江杨南/北路改变了昔日三不沾的情形,而华泾(包括梅陇东北部地区)的轨交在这一轮近期规划中实现了从0到3的飞跃(19、23号线、机场联络线),梅陇的朱行、曹行东部地区亦是如此。
13号线西延伸:连接虹桥-张江
四穿苏州河的海派展会专线
对闵行北部地区,尤其是纪王、诸翟这两个华漕镇境内的原建制镇来说,13号线是雪中送炭的一条轨道交通,弥补了闵行区苏州河沿岸北境的轨交空白。这条线 四穿苏州河,连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览中心、世博展览馆等重量级展览设施,以及南京西路、淮海中路、新天地著名商业地标,对沿线地区联动的不仅是物质空间,更是生活方式的联通;13号线西延伸对普陀、嘉定、闵行、青浦四区的互联互通也大有裨益,金沙江西路等也将在13号西延伸段开工前完成,大大方便相关地区的跨河出行。
从走向看,连接虹桥与张江两大副中心。13号线与11号线一起构成了上海西北到东南的重要干线。13号线基本是在上海的主城区内穿行,站间距较小,在中央活动区站点较为密集,部分区段走向也较迂回,目前从嘉定区的金运路抵达浦东的世博大道。一个多礼拜前13号线三期进一步向东延伸到张江路站,服务上海2035重要的科创引擎——张江副中心,而她的西端金运路也不是最终的终点,而后会继续向西经闵行区纪王、诸翟地区的联友路、青浦区的诸光路最终抵达国家会展中心。可以说她 一头连着上海的科创引擎,一头把守着上海的西大门,中间连接了魔都最华彩的核心部分。
沿线亮点
海派风情
南京西路站西侧张园的公共租界时期新式里弄,淮海中路、新天地站的法租界时期的石库门。
站厅设计
马当路至世博大道站区段曾为世博专线,其站厅和站台设计特别考究。此后往两头的延伸段更是继承了这种风格。如上海最深的地铁车站——淮海中路站整座车站采用复古风装饰,立柱犹如石库门,地面铺4色仿古瓷砖,很有老上海味道;上海自然博物馆站的内饰按自博馆风格装饰,站台上有大溶洞、恐龙骨架等抽象设计,站厅顶部有大鲸鱼装饰、时光穿梭隧道墙体等。
文化展览设施
国家会展中心、世博展览馆、上海展览中心等、一大会址、上海自然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中华艺术宫。
工业遗存
福新面粉厂、上海造币厂、一系列棉纺厂和一系列仓库
13号线堪称最海派,南京西路-淮海中路-新天地三连站。有人说,最能体现魔都风情的是10号线,联系豫园、南京东路、新天地、陕西南路、四川北路、五角场等沪上知名地标,此话不假。而13号线与10号线相比,其实并不遑多让,尤其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新天地三个连站,最能体现海派风情: 南京西路站西侧张园的公共租界时期新式里弄,淮海中路、新天地站的法租界时期的石库门,处处体现上海的精致与风情,这种低调不张扬、大隐隐于市的海派里弄也是魔都不可错过的景致。
另外她“一站一景”的站厅也堪称魔都地铁的颜值担当。13号线马当路至世博大道站区段2010世博会期间曾为世博专线,其站厅和站台设计特别考究。此后往两头的延伸段更是继承了这种风格。如 上海最深的地铁车站——淮海中路站整座车站采用复古风装饰,立柱犹如石库门,地面铺4色仿古瓷砖,很有老上海味道;上海自然博物馆站的内饰按自博馆风格装饰,站台上有大溶洞、恐龙骨架等抽象设计,站厅顶部有大鲸鱼装饰、时光穿梭隧道墙体等,孩子不用到博物馆,就能体会到自然博物馆的神奇与玄妙。
13号线串起的文化展览设施堪称上海滩之集萃,如刚刚举办完首届进口博览会的国家会展中心、具有重要展览功能的 世博展览馆、上海展览中心等。一大会址、上海自然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等都是上海同类博物馆中的翘楚。
13号线四次穿越苏州河,也是少见的了。13号线的北半部基本围绕着上海近代的母亲河苏州河打转,缠绵交织。尤其是隆德路向东至自然博物馆的五个区间内竟三次穿越苏州河,汉中路、隆德路两站更是距苏州河大堤最近处不足百米。这个区间也涵盖了上海诸多近代工厂的遗址遗迹,如 福新面粉厂、上海造币厂、一系列棉纺厂和一系列仓库等。这些工业遗迹的厂房近年摇身成为新兴创意产业集聚区,最著名的莫过于莫干山路的m50。而金运路向西至国家会展中心仍将沿金沙江西路最后一次穿越苏州河,13号线最终还是脱不了与苏州河干系。
机场联络线
大浦东-大虹桥双轮驱动的新轴线
机场联络线起自虹桥枢纽至上海东站,正线上在闵行境内主要涉及七宝(西)、华泾(实际上在梅陇东北部)两站,另有南站联络线途径莘庄-南站区间。
2010年虹桥枢纽建成以来,2号线一直是上海地铁全网中日均客流最高的线路,它不仅是上海中心城区连接陆家嘴、人民广场、南京西路、静安寺、中山公园等节点的东西向发展主轴,也是上海第一大火车站(虹桥站)、两大机场之间唯一的轨交联系通道,运能日益不堪重负。
无论是新出炉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还是上海的“十三五”规划,“国际看浦东,国内看虹桥”已是板上钉钉,即所谓的“大浦东、大虹桥双轮驱动战略”。上海2035规划出台,随着川沙、张江、莘庄、虹桥等被纳入主城区的城市副中心,要促进几个副中心公共服务功能与国际化的提升,大浦东和大虹桥必将是双轴联动。
除了原有的延安路-轨交2号线线主轴外,机场联络线构成了l型走向的新的联络轴,将浦东机场、川沙迪士尼、张江、前滩、梅陇、虹桥枢纽串联起来。这条串联几大新晋副中心和前滩地区的新主轴,前滩是这条主轴的中点(站点位于前滩南侧的浦东外环附近),也符合陆家嘴集团将前滩打造成为一个新的陆家嘴的定位。
新晋的川沙、张江、虹桥的几座副中心也因此并非孤立,而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围绕在中央活动区周边并互相补充、快速联系、资源共享。
有部分观点认为,机场联络线正线在闵行地区的三站,虹桥站服务虹桥枢纽不必多说,七宝西站也是作为虹桥枢纽的邻近站点起到邻近疏解作用。在华泾地区设站,也是呼应了上海浦江两岸开发的战略。
嘉闵线
北闵行的发展中轴线
自嘉定北站至闵行莘庄北站,在闵行境内的走向大致与虹桥枢纽4路相当(局部不同),是北闵行发展的中轴线。从北往南依次联起13号线(嘉定区的金运路站)、2号线与10号线(虹桥火车站)、9号线(七宝站)、12号线(七莘路站)等,沟通了虹桥、莘庄两座上海2035的新晋副中心,并将虹桥商务区、七宝商圈、莘庄商务区、莘庄商圈等北闵行的发展重点区域串成一线, 让虹桥、七宝、莘庄间的沟通不再仅限于地面公交或地铁绕行。
嘉闵线在七莘路的站间距较大,从漕宝路的9号线七宝站到顾戴路的12号线七莘路站近3公里区间未设站,但有增补:七宝站以北,七莘路站以南,有吴家巷(沪星路附近)、莘庄北(闵行体育场附近)等补充站点, 给七莘路这样一条闵行北部发展中轴线沿线深度城市化区域居民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
莘庄北站或位于莘庄核心区北部。公示显示,嘉闵线在虹桥枢纽、七宝、莘庄基本全部在七莘路地下,设七宝站、七莘路站、莘庄北站,七宝和七莘路站早年9号线和12号线均有预留,唯独莘庄北站有点让人疑惑:既然叫莘庄北,那么这站一定在莘庄地区核心区北部,至少从地理上讲不会在既有的莘庄地铁站和既有的莘庄地铁站天桥下方的莘庄火车站(现有的火车站,非莘庄老火车站)以南。
红点位置为七莘路庙泾路附近,可能为莘庄北站的选址
按上海轨交的一般命名法,如11号线的嘉定北、嘉定西,16号线的周浦东,均是位于嘉定、周浦传统核心区的对应位置,而莘庄传统核心区的北界大致在g60一带。以目前的公示信息来看, 较倾向于认同莘庄北站位于七莘路庙泾路附近的万科万创新筑附近,这里是万科拆了近20层的原新闵大酒店建起的一幢10层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写字楼,以万科深耕闵行20多年来的“老谋深算”和不轻易加杠杆的保守作风,万科对“莘庄北站”这一站点或许事先知情,且这一建筑的七莘路退界也足够容纳一个地下站点,此段向北的七莘路相当宽阔,未来的地下空间也较充裕。
为何在莘庄北设站?
不要小看莘北路七莘路北侧的闵行体育场与过去刘翔一直训练的上海室内田径馆,以及周边一系列包括但不限于自行车赛道、曲棍球场等等的体育设施。也许现在很不起眼,将来或许有一天改造, 承办一些全国性甚至世界级赛事也不无可能。
体育设施一直是目的性极强的流量担当,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虹口足球场、东方体育中心、松江体育中心、源深体育中心等市区级体育设施均有设地铁站的传统,在闵行体育场、上海室内田径馆这一区域设站也符合惯例。谁也不能保证这里的体育场未来不改造,谁也不能预见未来这里会有刘翔级别的体育巨星进行室内田径赛,其体育目的性客流也是需要集散的。
庙泾路莘北路附近设站,另一好处是便于与莘北路、g60往松江方向沟通。对康城5万居民来说,此次没有轨交途经。康城通往莘庄核心区莘松路的堵大家都懂,莘北路的路况稍微好些,从莘北路、g60到莘庄北站,也许能让莘庄北站的腹地更开阔些,也让康城地区居民多个选择。
何时建成?
规划时间不等于开工时间
关于工期,耐心等待。有读者认为,工期已公布,如xx线工期6年,是不是4年或6年后就建完了?
不是。规划时间是2018-2023,不等于工期的最后一年是2023。开工前还要选线专项规划、环评、部分线路需要征地、拆迁等,还需要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可能还需要处理一系列管线迁移、邻避效应的问题, 正式开工预计在2020年前后。为啥?2020年也是上一版轨道交通规划中14号线、15号线、18号线集中通车的年份,建成通车一批,之后再造一批,循序渐进,这样也不会让上海变得到处都是轨交建设工地,对市民的生活影响也会小一些。
具体建设、最终走向及站点选址
以相关部门后期公示为准。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