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视觉障碍者“看见”地铁地铁导盲系统“硬核”技术了解一下
2019-1-9 5:37:38发布79次查看
为了填补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中心在2018年开展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轨道交通空间智能定位导航应用与综合应用研究”项目的科研攻关工作。
该项目重点研究上海轨道交通车站室内定位导航系统的总体方案、实施技术路线与相关的试点工程。通过车站定位导航系统的建立,乘客(或特殊乘客)可使用个人移动终端,以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车站站内的自动定位与实时导航,能起到引导、疏导客流,保证乘客在站内正确的找到目的地,提升乘客个性化的乘车体验,提高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水平,实现智慧地铁的乘客服务。
此外,运营管理者可通过专用智能终端,实现基于位置的服务,执行日常车站生产管理操作,例如车站巡更、设施设备巡检、人员签到、志愿者布岗等。而通过对于乘客、管理人员在站厅、站台、换乘通道等位置信息的收集,可通过建立一定的模型、算法,其结果信息可有助于实现车站人员的精确路径统计,结合乘客的个人终端信息,可进一步实现运营、管理等业务的精细化与个性化,开展基于车站位置服务的商业开发等。
时间紧急 任务艰巨
视觉障碍群体是亟需关心的弱势群体,对于所有视觉障碍人群来说,独自出门是一个较大的难题。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视障人群约8万人左右,而他们的出行大多是依赖轨道交通。
13号线项目公司与技术中心协商,希望“空间智能定位导航”项目能应用于13号线二三期建设,实现盲人导乘的功能。此时,距离13号线的开通,仅仅只有5个月的时间。
反复沟通 现场测试
对于普通乘客而言,虽然车站的类型繁多、结构复杂,但可以根据车站内的导向标志、标识的指引,到达相应的目的地,但对于视觉障碍乘客而言,复杂的地铁路网和车站环境,会带给他们极大的不便。
为此,技术中心与视障乘客代表进行沟通,认真了解他们的乘坐需求和体验,耐心的与他们就该项目的目标、实现方式、应用场景等进行了交流,初步确定利用视障乘客个人终端的蓝牙功能,通过app的语音交互方式实现站内的自动定位与导乘。
科技创新 优化方案
根据前期的试点方案,需要在车站部署了大量的低功耗蓝牙标签,采用传统的三点定位的方式来实现车站地下空间的自动定位与导航功能,这就造成了设备数量大、维护难度高等困难。技术中心创新性地引入了惯性导航的技术,在部署上采用蜂窝状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车站的施工成本与运维难度,使用蓝牙信标的指纹对比的技术路线,同时保障了自动定位的精度与导航功能的实现。
由于当时13号线二三期的车站仍在施工,不具备设备部署与测试的条件,技术人员在多次踏勘13号线车站后,利用17号线诸光路的既有设备,通过软件方式模拟13号线的技术方案,最终得到了验证。
紧锣密鼓 现场体验
从9月开始,车站装修逐步完成,技术中心会同设计院、项目公司多次沟通盲道的现场情况,认真研究完善施工方案。从中科路站开始,施工与软件开发同步进行,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所有12个车站的部署,同时技术人员经常与视障乘客保持沟通,了解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方式与习惯,保证app的使用性。
11月22日,视障乘客代表受邀来到13号线中科路站,现场体验app的功能,从不熟悉到熟悉,从需要帮助到自己使用,盲人导乘app所实现的功能得到了视障乘客的认可,并提出了若干改进的意见与建议。技术中心认真采纳了视障乘客的建议并不断打磨、完善app,最终顺利通过了通车专家评审工作,完成了所有车站的开发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项艰巨而富有重要意义的任务。
建设智慧地铁 提供优质服务
上海地铁正在整合自身优势,运用多种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结合既有几个业务板块的需求,形成一套完整的智慧地铁业务与应用体系,并已在上海地铁的多条线路乃至全网进行落地实施与推广,更好地为市民、乘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