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金山区上海“乡村名师”及教育达人名单

2019-1-7 13:05:23发布54次查看
  近日,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发布《关于表彰上海市“乡村名师”的通知》《关于表彰上海市“绿捷杯”教育达人的通知》:
其中,金山区有5位教师获奖。
上海市“乡村名师”:钱圩中学干洪利
   上海市“乡村优秀教师”:廊下中学杨金连、张堰小学姚敏燕、新农学校杨荷花
上海市“绿捷杯”教育达人:蒙山中学景小军
接下来,重磅介绍一下,金山这五位获奖教师!
上海市“乡村名师”干洪利
乡村教育的智慧耕耘者,钱圩中学干洪利。
干洪利于1988年7月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带着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跨入了为金山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的队伍中,至今一直在农村学校钱圩中学工作。
以科研促教育,带领教师运用柔性策略,以师爱温暖学生
2007年9月,学校初三四个班级实行分层教学,分出一个学困生班级,年级最后的26名学生组成三(5)班。干洪利提出并起草了《薄弱班级柔性化管理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让三(5)班的全体教师一起参与到课题研究中,让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改善、更新,使他们在薄弱班级中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改善提高,三(5)班的全体学生在初中最后一年中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一管理理念在全校得到推广。
结构化评价引领学生自我发展
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干洪利以担任班主任的2010级(1)班为对象,实施“结构化评价引领学生自我发展的实践研究”,经过四年的实践取得一些成绩:在学校的行为规范评比中这个班是第一,每周获得流动红旗;参加区市比赛获奖有三十多项;最终班级获得上海市快乐中队称号。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学困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经常获得每周之星,还积极参加区市比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使班主任由以前的事事亲力亲为转变为学生自主管理;突破家校互动瓶颈,使家长对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表现及时掌握并参与其中。
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007年12月干洪利带领数学组老师建立“钱圩中学数学导学单”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建立课题《通过数学导学单的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通过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结构的研究,把握好课程标准,提高教科研水平。通过第一阶段的实施,完成了钱圩中学数学校本基础课程的开发,编制了各年级的数学导学单,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第二阶段: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继续深化导学单,建立《优化导学,促进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对新课程在课堂的执行力。以数学导学单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自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导”,把学生由听众席推向表演舞台;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自我领悟知识的内涵,从而牢牢地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探索实践“平面几何基本图形分析法”----使几何教学有“法”可依
2012年3月干洪利提出并在七年级几何开展“几何基本图形分析法”实践探索。研究取得很好的成效,他及时在全组推广,也利用八校校际联盟、初中数学导师团这两个平台进行推广。
上海市“乡村优秀教师”杨金连
三十一载勤勉耕耘,以剪为媒传播大爱,廊下中学杨金连。
在爱廊园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一声声热情的回答,源于老师们对他的亲切呼唤;他总是笑意盈盈,因为他的心中装满学生。他就是上海市廊下中学美术教师、政教主任杨金连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杨金连老师1987年7月进入上海市廊下中学工作,没有因为时代和环境的原因放弃这份艰辛的工作,在农村教育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了三十一年,教好书、育好人,是他永恒的追求。
以剪为媒用心育人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课堂始终是他坚守的阵地,因为学生是他最深情的牵挂。“以剪育人,传播大爱”是他追求的教育理想,并且矢志不渝,永远在路上。
杨老师的剪纸课是学生们的最爱,这源于他用心设计每一堂课,想法设法为学生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学生们的剪纸作品屡获市、区奖项,学生们的手更巧了、心更细了、学习能力更强了,这也为学生们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打下扎实基础。而上海市教育博览会等市区级展示活动的积极参与,为学生的能力展示创建了更好平台,孩子们优秀的表现更得到了与会市、区领导、兄弟学校同仁的肯定和赞扬。
除了课堂,杨金连老师也把他的育人理念在学校推广。他把美术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农村艺术的教育特点结合起来,创立了廊下中学剪纸的教学特色,富有创造性地把剪纸教学和学校文化、德育有机结合,成就了“爱廊园”以剪育人之特色,且成效显著。
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杨金连老师不仅在廊下中学作出了一番成绩,他的工作室还被金山区少年宫联盟命名为学校剪纸教育中心,组织、带领联盟学校的老师们学习、研究剪纸艺术的教育和传承,成为剪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孵化基地,剪纸辅导教师的培训基地。
快乐志愿幸福公益
作为“爱廊园”学校少年宫的负责人,忙碌完一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他还要负责周末学校少年宫的日常管理和运作。近年来他在暑假期间还要负责廊下镇爱心暑托班的管理和志愿辅导工作。因此,几年来,他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全身心投入在他热爱的育人事业里。在他的努力下,“爱廊园”学校少年宫被中央文明办命名为全国级“学校少年宫”。学校少年宫剪纸项目被评为金山区最受欢迎活动项目,本人也被评为金山区最美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
就是这样一位忙碌执着的老师,他还利用一星半点的休息时间深入社区、街道等为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义务送课,传播他的剪纸文化。他也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中国助残志愿者、金山区社会帮教志愿者。他常说:“能以自己的点滴之力帮助有需要的人,那是我最大的幸福。”
三十一载勤勉耕耘,以剪为媒传播大爱。杨金连老师将一如既往矢志耕耘,用爱与深情继续扎根于农村教育这片沃土上。
上海市“乡村优秀教师”姚敏燕
在平凡中坚持,张堰小学姚敏燕。
年华似水,岁月飞逝,姚敏燕老师从松江师范毕业后就分配到了张堰小学,在乡村教育的天地里一呆就是二十九个年头。二十九年的教学生涯,二十九年的班主任工作,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虽感忙碌而辛劳,为了践行立德树人,她身体力行、勇于探索;为了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她甘于奉献、无怨无悔。
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成效
毋庸置疑,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潜能,就看身为教育者的我们能不能发现,会不会开发。所谓“慧眼识英雄”,作为班主任就要具备一双慧眼。姚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让班中的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得到发挥,注重培育学生人格素养,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寻梦人”。
姚老师送走的毕业生中有这样一名男同学,顽皮好动,平时喜欢做一些惹人发笑的小动作,目的就是引起别人的注意。看到他这么有表演欲望,姚老师就为他创设了一个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每星期的“十分钟队会”有了专属他的两分钟——“吴磊时间”。而他展示的成果让每个人大吃一惊。从快板、笑话到自编自演的哑剧,短短的两分钟让他大放异彩。几番锻炼,他还被大队部看中,成了大队活动的主持人,其活泼灵动的主持风格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一位默默无闻的学生,就这样崭露头角。而日渐自信的他,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再来看这样一个事例。她叫徐佳丽,数学成绩令人担忧。可是拥有一副好嗓子的她对语文情有独钟。又一匹千里马!不管是语文课还是班队活动,姚老师尽量给她朗读、朗诵的机会,让她一展天赋,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一学期之后,她的朗读水平之高,让姚老师甘拜下风,每每听到她的朗读,恨不得击掌叫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少年宫举行的演讲比赛中,她多次获得等第奖。虽然她的数学成绩还是令人担忧,但她已不再自卑,因为她自己就是一颗闪亮的星星。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姚老师的班里,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品尝成功的滋味。“来!试一下,你一定行!”这句话也成了姚老师的口头禅。是的,只要你给孩子机会,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就会在自己的舞台上挥洒出华彩的乐章。
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养
在乡村教育的这些年中,姚老师为了让乡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感受不断变化的课程和课堂理念,她不忘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己。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陶冶情操的“乐园”,一直是她的追求。
作为语文教研组长,她带领着她的团队,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她有幸作为“新基础教育”国家级课题组的子课题《基于阅读的有序作文训练的实践研究》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带领大家努力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转型。
姚老师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在走进课堂之前,总要反复推敲这堂课开始的三言两语。上课伊始,姚老师就以最精炼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姚老师总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把抽象概括的知识通过创设情境,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启发学生用眼睛看,嘴巴说,大胆想,调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积累,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姚老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语文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姚老师总是充分利用它,挖掘文本的语言资源,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信念、诚信、感恩、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一七年,姚老师撰写的德育一体化化教学案例获区二等奖。
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取得的成绩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而感到欣慰,为培养的学生有所获得而感到骄傲。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明天还须努力,在姚老师努力地付出背后,支持姚老师的其实是一个朴素的理念:“对得起每一位学生、对得起每一个家庭”。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面对未来,姚老师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不断进取。
关键词:上海市“乡村优秀教师”杨荷花
聆听花开的声音,新农学校杨荷花。
27年前,杨荷花老师怀着青春梦想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毕业来到上海市新农学校工作。新农学校是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本乡本土的农家子女占30%,外省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70%。这些孩子有梦想有潜质,但缺少平台和自信。面对质朴的学生,杨老师立誓:做一名家长、学生心目中好老师。
勇当教改排头兵
杨老师一直担任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为了让新农学子在中考中“加分”,她对教学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做出很大的改变,以追求课堂有效性。如在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学生交谈中,杨老师发现很多家庭从事蔬菜水果种植,家长对农业上知识比较了解。所以在涉及到化学肥料的教学时,她采用课前调查、课内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导整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
新农学校“人人都有潜能个个都能成功”的办学理念根植于她的心中,面对这些可爱好学的孩子,激发起她强烈的教改欲望。杨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如将新授课设计为探究型的课程、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教学中引入比赛形式、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评价的多元化等。杨老师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而自己则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
传播师爱正能量
多年来,杨老师担任九年级的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她关爱每一个学生,传播着师爱精神。作为年级组长,她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特殊生,总是给予特别的关爱,寻找一个特殊的“点”来撬动。如2016届的沈同学,自幼父母离异,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有与社会上的大龄男青年交往的倾向。杨老师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女孩是缺少家庭的温暖。于是她多次上门家访,最终劝说女孩父亲接纳了孩子与其共同生活,又联系女孩的母亲,请她通过电话、qq经常与女孩联络感情,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杨老师则跟她谈理想,谈未来的规划,认同她。通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能够将精力用到学习上。最终她以560分的高分考上一所“中本贯通制”学校。
同时,杨老师也热心指导组内教师。2018届陈同学,英语学科偏科,成绩30多分,班主任兼英语任课老师就像“唐僧”见他就数落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杨老师见此情景,找了陆老师聊了聊,分析孩子的情况,建议陆老师为陈同学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因材施教。杨老师又去找陈同学,鼓励陈同学挑战自己。渐渐地笑容回到了孩子的脸上,在“二模”中英语考了57分。有付出才有了收获,2008年获“金山区园丁奖”称号,2017年获得了“朱泾镇三八红旗手”称号。
27年来,杨老师始终扎根于新农这片土地,尽情地聆听花开的声音。由于有目共睹的工作实绩,杨老师也曾多次接到了城区学校抛来的橄榄枝,但都被她一一婉言谢绝了。因为在她的心中始终觉得新农的孩子需要她,她也离不开新农的孩子。
上海市“绿捷杯”教育达人景小军
特色教学之路的探索者,蒙山中学景小军。
自从2003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打造特色课堂,建设特色课程,坚持特色育人,景小军老师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学之路。
实验创新,打造特色课堂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景老师努力结合校情生情对教材中实验的某些环节进行创新性的改进。比如教材中的《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这个实验,由于实验提供的永久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成像和教科书上提供的是有区别的,这对初次入门的学生在显微镜下寻找和辨别观察对象的时候存在很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景老师课前先用自己改装的装备把学生课上要观看的永久玻片的成像拍摄下来并标注上相关的名称,实验前先投影出示拍好的显微成像的照片,然后再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由于有了参考,学生实验的效率和效果大幅提升。从实验材料的自主培养到实验器材的改进创新,2014年6月,景老师的区级课题《初中生命科学实验创新的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2016年9月,在上海市初中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中,课例《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其突出的创新性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了一等奖。2016年12月,景老师的教学创新论文《初中生命科学实验实践创新初探》荣获全国中学生物课堂实验教学论文展评一等奖。
信息技术,助推特色教学
由于擅长信息技术,于是教学过程中景老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个特长,进行教学创新,提升教学效率。微信公众号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景老师却用出了不一样的效果,教学中利用微信公众号展开课前预习和课堂实验数据传输,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一课中,景老师就利用自己申请的“生命科学教研”公众号,进行课前预习和实验数据的汇总。有了便捷高效的数据汇总手段,再利用自己设计的excel表,输入实验数据自动生成实验结果的折线图,为实验的分析和结论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景老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巧妙把无线投屏技术和思维导图整合起来,结合初三复习课难上的问题,开设了一节区级研讨课,效果显著,反响热烈。
教学中除了常规知识点的微课制作外,景老师还制作了身边的鸟类介绍、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等形式的微课。2014年10月,景老师制作的《生命科学学科实验与育人》微课,在全市生命科学教师中进行了宣传,收到了大家的好评。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