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过我的声音将世界呈现你眼前
东方网1月2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一个造福无数盲人的公益项目———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院的无障碍电影项目最近捧得了首届“奉献杯”上海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该项目已经走过三个年头。做一部通过双耳就能听懂的电影,用自己的声音将美好世界呈现眼前,是志愿者的初心,如今他们已有11部电影的文字稿撰写完结,线上在喜马拉雅电台上传音频,线下在敬老院为视障老人放映。他们知道,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任重而道远,但帮助更多无障碍电影走近盲人、点亮他们耳边光影世界的初心不会改变。
首次接触带来巨大震撼
了解到无障碍电影制作活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项目负责人李琪美告诉记者,他们最初想要为盲童学校的孩子们制作有声图书,但前期查找资料中发现,有声图书已较为广泛,并不十分迫切,然而失明后日常娱乐减少到几乎没有,最遗憾的是无法看电视电影。
志愿者设法通过网络平台与无障碍电影发起人蒋鸿源老师取得联系,2015年11月26日,数学学院志愿者分队在蒋老师邀请下,到国泰电影院和视障人士们一起“观看”了无障碍电影《回到被爱的每一天》,这是他们头一次见到电影院座无虚席还不断加座。
影片放映如常,不同的是,影院前排有几只导盲犬安静乖巧地伏在地上,一位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的专业播音员坐在第一排,座前安置了小桌板和小台灯,播音员手拿一份厚厚、有各种标注的解说词,在台词的空隙间解说。志愿者们全程带着眼罩欣赏影片,理解却毫无障碍,十分震撼。
用文字描绘光影世界
无障碍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留原版电影对白的同时,在声音空白处用精炼的语言来解说画面,通过讲解帮助视力残疾人士理解影片的内容。因此完成一部无障碍电影,首先需要对画面、情节的描述进行撰稿。
组员余润嘉在2015年底接触到了这个项目,出于对电影的喜爱以及认定这是一件能够帮助更多人的活动,她一直持续参与撰稿。“无障碍电影撰稿真的十分有趣,它能够帮助我们仔细观看一部影片并发现平时观察不到的细节。然而它又需要不断重复:每撰写一部电影就意味着要反反复复观看很多遍,但我们坚持下来了。”
“起初,一句话往往憋好久才写出来,而且总会错失一些细节。”在另一位组员安琪看来,普通人很难体会视障人士听电影时如何去理解电影。“不过到后来,我在为《桃姐》进行剪辑的时候,自己去闭上眼睛体会内容,慢慢悟出了一些诀窍,同时也更加体会无障碍电影对盲人的精神世界有多重要。”
让声音变为那道光
在看无障碍电影过程中,除了电影原声,观众需要依靠解说员的话语去想象自己的光影世界,可见,解说员的声音是其与普通电影最大的区别。
2017年,志愿团队买了新的录音设备,开始尝试《桃姐》无障碍电影录音。他们面向学校全体同学招募了配音志愿者并最终选出了声音适合的志愿者。首先,志愿者在拿到稿子后,要跟着电影试读,修改稿子本身的不足之处,使之能与电影更契合。试读完毕后,便开始录制音频。每次十分钟一段的电影,在适当的时候加配音进去。
李琪美告诉记者,稿子并不是单纯地念完,需要找对恰好的时机,适当的语速、充沛的情感等都非常重要。有时候场景切换迅速,然而旁白间隔却特别短,这就是考验概括能力的时候,如何在极短时间内描述相对复杂的内容。当然也有读错的时候,所以经常需要反复录制。配音不仅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每次录制持续时间需要2-3个小时,一部电影大概需要至少4-5次才能完成。
余润嘉还记得,在制作完电影之后,听到解说员温柔的声线配上温暖的画面时,真的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在克服了那么多困难之后我们终于完成了一部无障碍电影!这足以抚慰一切。”
目前无障碍电影制作活动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数学学院志愿者分队承担电影选材,文字稿写作指导以及文字材料整理与修改工作。来自学校各个学院的数百位同学参加了无障碍电影制作活动。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已有11部电影的文字稿撰写完结,交由蒋老师统一管理,并进入社区成功放映,受到老人们热烈欢迎,希望长期定点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