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匣妹日前接到爆料
静安区中心地段
竟然新造了一间大平房
不出租不经营不住人
感觉很神秘的样子
悄悄打开一间房门
里面竟然是个卫生间
再打开另外一间
还是个卫生间
看了一圈下来
这间位于市中心的房子里
竟然造了39个卫生间!!!
怎么想得出来的???
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
这背后的故事
原来竟是这样
……
这里居住着38户居民
过去的几十年里
他们靠着“手拎马桶”
解决如厕问题
8102年了
竟然还有这种事?
排队上厕所,尴尬几十年
愚园路433弄
愚园路433弄,是两排建造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砖木结构老房子,一楼是大通间,二楼是比阁楼稍高的小房间,有16个门洞,每个门洞有2到3户家人,总共有38户人家,最小的一家只有6平米。厨房在一楼几户人家共用,连一个卫生间都没有。
这张照片中彩绘墙的旁边,是一条2米多宽的过道,曾经密密麻麻有18个居民自己搭的小木棚,木棚旁还停放着自行车、电动车,通行很不方便,也存在着消防安全隐患。
居民说
“上厕所困难,洗澡困难。没有卫生间,所以只好自己想办法,不搭怎么过日子。”
其他的20户没有地方搭了,如厕只能跑到10多米开外的公共厕所。在433弄生活了几十年的夏阿姨说,以前上厕所不仅可能要排半个小时的队,还要经历如厕时,有人等在门口的尴尬。
“最长嘛要排个将近有半个小时,你在这上厕所,别人就立到门口,哈哈,蛮难为情的。”
如今有了自己家独用的卫生间,夏阿姨笑着向我们演示起来,“你看,现在这个下水畅快哇,多舒服啊,有了抽水马桶,真的方便。”
手拎马桶为何存在这么久
百姓拎了几十年的马桶,其实一直是其所属的静安寺街道的“心中之痛”。静安寺街道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西南端,面积1.5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万人,会德丰、越洋广场等33幢商务楼鳞次栉比。
然而这里的老房子多,居民住宅大都是解放前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建成的老式高层,甚至有房龄百年的老住宅。
静安寺街道副主任洪雪刚说,433弄的房子建造初期是作为原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的教职工宿舍,后来纳入了市教委的系统用房,有先天的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房屋比较陈旧,管理相对比较独立,不纳入到政府的公共物业管理里面,因此迟迟未能解决手拎马桶问题。
半年酝酿,几改方案
随着2017年静安区提出要彻底消灭手拎马桶,相关的经费逐渐到位,433弄的公厕改造也提上了议程。究竟如何消灭这里的38个手拎马桶?静安寺街道在推进中也并非一蹴而就。
街道自治办奚春峰说,一开始,他们想在每户居民家中安装抽水马桶,但是房屋结构严重老化,容易造成墙体开裂或倾斜。然后,他们想到了改造现有的公厕,包括改善公厕环境、多增加几个坑位,但是居民们都没有表示满意。甚至有人质疑,这会不会是一次形象工程?
为了打消居民的疑虑,街道先后与居民一起开了近10次商讨会,居民的要求就是要卫生间每家独用。愚园路433弄所在的愚谷村居委书记邬贾平说,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最开始的方案是把现有的公厕再加一层出来,下面做几个厕所小隔间,上面做淋浴房,送批时被告知,建筑“长高长胖”不符合规定。
现有的空间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但如果能将与公厕紧贴着的市教委系统的经营性用房打通,问题就解决了。街道与市教委进行了沟通,最终获得了支持。市教委将原来的商户清理掉,腾出130多个平方,将这块地方留给居民。
经过近半年数十次的修改,最终一个方案获得居民们认可,就是在这栋平房里建造39个统一规格的独用卫生间,一平米左右,有抽水马桶、洗手池,有淋浴器插座,有通风系统,多出的一间留作备用。静安寺街道社区管理办的刘大路介绍说,这背后的工程更庞大,不仅是扩建了化粪池,还配套了管道等设施。
摇号分配,告别手拎马桶
全部建好以后,因为39个卫生间位置各不相同,为体现公平,居民们进行了摇号。摇到几号,就拿几号的钥匙。
拿到钥匙,居民们都很开心,一间一间的查看,规划着今后要加装淋浴器,解决洗澡的问题。
如今走进愚园路433弄,39个安装了蓝色小门的卫生间面对面排列,中间是公用走道,没有丝毫异味。
居民们搭的小棚也全部被拆除,过道的墙面重新进行了粉刷,画上了墙画。
居民们大方 “演示”起来,“冲地也方便,淋浴器我们自己装的,都用呢,还可以洗澡。”
夏阿姨笑着说,“解决了基本的对生活需求嘛,我高兴,哈哈哈哈哈哈。”
对于不少上海市民来说可能还显局促
但对于居住在老旧房屋的居民而言
则是一种盼望已久的幸福
除了愚园路433弄
静安区克服重重困难
在今年消灭了
海园、景华、愚谷村、百乐等8个居民区
最后144个手拎马桶
这是给居民最好的新年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