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学方法论》时隔12年再版 柳冠中不认同“时尚几乎就等于设计”
2018-12-30 10:52:07发布56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2月31日报道:“设计说到底是为人的,这里的人不是物理人,而是社会人。”昨天下午,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三楼,“全国新书发布厅”迎来了一场时长创纪录的活动。76岁的“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站着进行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讲,只为阐述设计师需要从“造物”转为“谋事”的思维方式。读者们济济一堂,许多柳教授的学生都来到现场,路过的读者也站在一旁聆听,有的还掏出小本子不时记录柳教授的语句。
“设计不是在造物,而是在做事。做事才需要工具、产品。”柳冠中坦言,这是他写《事理学方法论》的原因。作为柳冠中的经典代表作,出版十二年再修订,新书《事理学方法论》在介绍设计方法、设计思维、设计逻辑的同时,增加了很多作者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实际案例和很多珍贵一手资料。
一个东西在工厂里要被制造,叫“产品”;在市场要被流通,“叫商品”;在家里能用,叫“用品”;扔到垃圾站叫“废品”,能够回收再利用。柳冠中说:“工业设计解决的是制造、流通、使用和回收这个社会循环的本质工作。而现在对设计的认识是最后一道:是不是时尚?是不是酷?是不是便宜?所理解的是看到的东西,背后的系统没有看到。”
“现在时尚几乎就等于设计,这不对!设计不是爆品、酷、时尚,而是产品背后组织、整合、综合的作用。”早在1985年,柳冠中就提出“设计是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柳冠中拿着桌子上杯子问起读者为什么需要它?“事在先,物在后。要杯子的目的是为了解渴。设计师必须明白杯子的本质,我们是要解决问题。设计是从解决‘问题’的本质入手(设计定位受制于环境、条件的外因),而不是从‘造物’入手。”柳冠中说。
“事理学”是柳冠中提出的有别于西方设计的独特理论。所谓“事理学”,就是以“事”作为思考和研究的起点,从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事物的本质,以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案、方法及组织和管理机制。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飞跃,就是“事理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设计方法论。它超越了现代设计的“功能论”“生活方式说”等在设计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思想,而将设计问题与中国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广泛影响。
柳冠中认为,推动设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中国从农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国,不能停留在制造加工上,必须有创新。制造要做到制是中国的,造也是中国的。正如他所说:“中国的设计才刚刚开始,路还很漫长。我们从事设计,必须要有理想。”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