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忆】上海地标的脱胎换骨!回味外滩、南京路的岁月变迁
据上海发布,外滩——见证上海几十年来巨变之地,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滩一直是上海及全国金融业、进出口贸易业最集中之地。说起外滩,自然会联想到一衣带水的南京路,它是上海经济发展活力的代名词。今天和小布一起来领略,上海这两个地标的崛起之路吧!
地区前世与形成
外滩
近代以前,这里是黄浦江边的滩地,原有一条狭长的纤道,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沿浦多旧式船作、木行,北端为李家庄(即英领事馆旧址和附近一带)。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滩一直是上海及全国金融业、进出口贸易业最集中之地。
南京路
初名花园弄(又称派克弄),以英商所辟“老花园”(俗称抛球场。在今南京东路以北,河南中路以西,即第一跑马场)而得名。1853年,作为外商马匹进出跑马场的通道,故称“马路”或“大马路”。1865年英工部局以我国大城市南京之名作路名,称“南京路”,当时人们一般仍称它为“大马路”或“英大马路”。1945年改名为“南京东路”。
70年代
1978年《上海市交通图》
外滩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滩一直是上海及全国金融业、进出口贸易业最集中之地。1949年后,原汇丰银行所在大楼,成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紧挨在旁的一座钟楼高耸的建筑物是上海海关。上海市总工会和一大批市级主要机关都设在这一带。南京东路口附近一带成了金融机构集中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均设分行于此。此外,上海对外贸易机构也大多分布于外滩。
南京路
1949年后,南京东路商店进行了调整、改革,在东端的华懋饭店和汇中饭店旧址开设和平饭店;西段的大新、新新、先施公司旧址分别开设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第一食品商店,上海时装公司,永安公司改为市百十店(后改名华联商厦);中段的中国国货公司旧址开设南京东路新华书店。此外,还有上海绸缎商店、上海第一医药商店、上海灯具总店等,都是全市同业中最大的商店。还有各种特色商店,共计200余家,代表了上海第一流水平,故南京东路有上海的“商业橱窗”之称,两侧商店每天接待顾客百万人次。观光南京路成了各地游客来上海的保留项目。
80年代
1988年《上海市区交通图》
外滩
改革开放给外滩带来新的活力,外滩成为远洋、近海、内河航运机构集中地。80年代,交通部上海海运局、长江航运局,上海市内河航运局、上海航道局、上海港务局等都设在这里。外滩江边有一些重要码头,如友谊码头、海运局交通码头、港务监督交通码头、中燃公司专用码头等。
南京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京路商业街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街容店貌、行业布局、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商品结构等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扩大老店、大店、名店的规模。1979年起,对60余户特色商店恢复了原有店名。抓专业特色商店的传统经营特色、工艺特色、产品特色和服务特色。80年代,南京路上200多家名特商店进行全面改造,改善购物环境,发扬经营特色,推出特色服务。三阳宁式糕点、邵万生糟醉、老大房熏鱼、国华瓷器店餐具茶具、海达衬衫、小花园布鞋、恒源祥绒线、饮食服务行业有名的菜刀理发刀、服装行业剪刀等各项特色得到恢复和发扬。
90年代
1998年《上海交通地图》
外滩
1989年4月~1991年8月,外滩建筑灯光工程分三期施行,采用泛光照明工艺,美化外滩夜景。同时实施外滩综合改造工程,采用岸线外移、建造管桩支承空厢长廊防汛墙的设计方案,使泄洪、交通、绿化、商业网点、景点布设等难题到较好的解决。从1988年12月至1993年12月,完成了黄浦公园防汛墙,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外滩防汛墙外移(一、二期)等工程。改造后外滩成为一道风景线。另外,外滩观光隧道工程于1998年2月开工,1999年底竣工,2000年10月1日正式运营。
南京路
1990年6月至1992年10月,南京路霓虹灯1~3期工程展开,南京路因此有了中华灯光第一街的美称。1995年7月15日,南京路从西藏中路至河南中路段试行周末(六)步行街。1999年9月20日全天候南京路步行街开通。
进入21世纪以来
2018年《上海城区地图》
外滩
结合外滩地下通道的实施,政府部门规划对北起苏州河、南至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北侧,岸线总长度约1.8公里的外滩滨水区域进行综合改造,以改善外滩环境、重塑外滩功能、重现外滩风貌。以“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依托,对外滩源地段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性开发。
南京路
南京路继续深化结构调整,以“国际品牌引进来,中华老字号走出去”为方针,引入跨国公司销售总部和品牌旗舰店,进行网点优化置换,提升商业能级。自2006年起就确定了南京路商业街的三段定位,东段为国际高端品牌;中段为大众高端,即国际二三线品牌和国内一线品牌;西段为时尚品牌和文化休闲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