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浦东新闻

心血管外科专家汇聚浦东

2018-12-27 0:00:00发布72次查看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十四届年会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召开,年会邀请了孙立忠、万峰、DavidH.Adams等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心血管外科各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专题演讲和讨论。多名专家学者的报告围绕瓣膜病展开,而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大外科主任孟旭主持的二尖瓣手术演示沙龙,吸引了3万多同行在线收看。

  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代理会长、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表示,本次年会紧跟国际心血管外科发展的方向和步伐,着重探讨心血管外科的前沿技术与心血管内外科融合的临床路径,例如从心脏换瓣向瓣环再造(修复)转变,从传统开胸术式向小切口术式转变等,以期推动心血管外科的大发展。

  瓣膜病治疗 体现内外科融合趋势

  瓣膜病是一种常见心脏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为2.5%3.2%。其中,超过75岁的老年人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13.3%。常见的瓣膜病包括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等。其中以风湿性瓣膜病最为常见。病症常常表现为乏力、胸闷气短、胸口痛甚至晕厥。形成原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畸形、退行病变等。

  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已有几十年历史,一般采用瓣膜置换手术进行治疗。但是,这一经典术式近年受到了TAVI手术的挑战。

  TAVI是一种微创手术,于2002年出现,其全称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技术”,是通过导管等器械从大腿内部的股动脉进入心脏完成瓣膜置换的一种新术式。相比传统的外科换瓣术,TAVI创伤小、采用局部麻醉、患者恢复更快。目前,TAVI手术已在全球完成超35万例,并逐渐成为主流的主动脉瓣治疗方式之一。有研究显示,对于老龄高危瓣膜患者,TAVI手术的死亡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方式。

  TAVI在国外大多由内科医生主导,而在国内,对于心脏外科医生来讲,这一新的治疗手段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此,在本次年会上,与会专家与业界同行探讨了二尖瓣修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瓣膜置换、重度主动脉病变的TAVI治疗等瓣膜病外科治疗新趋势。

  血管外科专家们意识到,从外科医生“单干”,到与内科医生密切合作、成功组建心脏病治疗团队的经验表明,在技术融合、工作效率、患者受益等诸多方面,内外科融合的团队表现均远优于单学科运作。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即中国外科医生想要在未来瓣膜病治疗新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的改变,要取长补短,主动出击,积极开展与心内科、影像学等科室的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治疗。

  微创化和杂交手术 血管外科的新挑战

  年会召开前一天,在东方医院新大楼近300平方米的“航母”型“复合”手术室里,第一例复杂心脏搭桥手术顺利完成。心外科医生通过介入技术,融合外科技术治疗复杂心脏疾病,使患者无须在介入导管室和外科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不但避免了转运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缺氧和生命体征不稳定等风险,而且缩短甚至避免了体外循环,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以减少手术创伤为宗旨的微创心脏外科术(MICS),优势最早体现在减小切口和避免体外循环方面,即在满足心内操作的同时,尽可能地缩小手术切口长度、压缩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MICS有助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能明显降低伴随输血、胸廓稳定性破坏、继发纵隔感染等带来的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MICS的新阶段,器械辅助成为重要手术方法。例如,在胸腔镜辅助下,通过约4厘米胸壁微切口完成心内操作;在Zeus系统、daVinci系统等机器人辅助下,通过仅为1厘米的孔穴切口,开展房间隔缺损、二尖瓣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

  为更好地治疗复杂疾病,近年来,心脏大血管外科整合外科技术和内科介入手段优势,开展多种杂交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先心病、成人心脏病、主动脉夹层治疗等领域,涌现出诸多杂交手术的典型代表。例如,近几年出现的经导管经心尖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将组装好的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到主动脉瓣部位,联合外科经心尖小切口引导定位,完成人工主动脉瓣替换,已有大样本临床试验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合主动脉瓣狭窄合并或不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高危人群。

  杂交手术的推广运用,模糊了外科和内科之间的专业界线,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创伤更小、效率更高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未来心脏大血管外科的主流选择。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