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漕泾镇水库村4组,村民张雪琴特意将收拾好的厨余垃圾投到标记“可腐烂”的垃圾格内,垃圾桶的另一个隔间收集的是“不可腐败”的生活垃圾。如今在村子里,家家门前都有这样的分类垃圾桶,将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投进不同的隔间,正在成为水库村村民的好习惯。“可腐烂、不可腐烂,分起来很简单,垃圾桶也变得更清爽了。”张雪琴很支持垃圾分类。
“垃圾围城”和“垃圾围村”的现实压力,让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推广变得越来越迫切。从今年9月份起,漕泾镇探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并在全区建设首家湿垃圾处理站,减少厨余垃圾近80%,并实施资源化利用。
垃圾围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难点,大量的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据了解,漕泾镇每天产生的垃圾近30吨,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占一半以上,每天的清运和处理费用达到50多万元,垃圾清运处理不堪重负。而农村垃圾中占重头的厨余垃圾稍加处理就可当肥料还田,由此,今年9月份,漕泾镇推行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工作。“水库村、护塘村、海涯村及阮巷村作为先行试点单位。”漕泾镇市容环境事务所党支部书记熊辉称,2019年漕泾镇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将实现全覆盖。
垃圾分类在城市推行了十几年,成效尚且不大,在农村能否实行?熊辉介绍,作为试点村的水库村探索了“n+7+1“的机制,即经过农户一次分拣的垃圾,再由村里的7名保洁员收集并二次分拣,同时村垃圾站的1名工作人员进行三次分拣,经过这样全民参与和层层把关,村里的垃圾分类机制运行良好,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以前,早上过来,垃圾都堆在一起,臭气熏天,现在好了,垃圾也变清爽了,环境更好了。”潘勤云是村里的垃圾房的管理员,对于垃圾分类带来的改变感触颇深。
源头分类后,也只迈出了垃圾分类减量的第一步,而漕泾镇在全区首家建设的湿垃圾处理站,才让农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走完了“全程”。熊辉介绍,湿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可将分类后的湿垃圾进行烘干粉碎,在原来基础上减量80%,同时待发酵完成后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使用。
据了解,目前处理站的日处理可以承载2吨,规模基本满足四个试点村的需求,接下来在全面推广后,将相应扩大处理规模。另外,为了减少垃圾处理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处理站选址人烟稀少的地方,并实施封闭式作业,产生的废水经过滤池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