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启动41街坊大修工程 让百岁石库门重现光彩
2018-12-26 9:05:09发布47次查看
沿着淡水路一直走,会发现沿街精致的餐饮店和时装店外,依然保留着100多年前的水泥拉毛墙面,时尚中透着古老的气息。行至淡水路214弄,穿过门匾上写着“丰裕里”三个字的大门,便进入截然不同的一片天地。
黄浦区41街坊,是一个由复兴中路、自忠路、淡水路、重庆南路四条马路合围成的四方形街区,这里集聚了众多旧式里弄和石库门住宅。今年,黄浦区启动了41街坊大修工程,从屋面翻做、外立面修缮,到楼道内公用部位修缮、厨房综合改造,再到渗入整个街区各处、润物细无声的微更新改造,让老弄堂焕发生命力。
清理砖墙“润物细无声”
丰裕里是建于1929年的上海石库门建筑,至今有近百年历史。清水红砖的外墙,高高的水磨石门框,古朴的青石板小径,无不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一幢石库门住着多少户人家,数一数入口处的水表就能算出来。”区房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99个门洞,住着300多户人家。由于老房时间久远,加上常年过度性居住,砖木结构的房屋逐渐出现松动,楼梯梁柱木头磨损厉害,还存在地基沉降、屋面漏水等各种隐患。
老房大修,不能大刀阔斧,面对这些历经百年沧桑的房子,工程队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致,小到每一块砖都有故事。“过去,砖墙坏了,工人们会用调色后的水泥砂浆对风化破损砖头进行修复。为使墙面颜色一致,工人通常在修缮后的砖墙上刷上红色涂料,再用白色涂料把砖缝描出来。这种修复后的砖墙颜色非常鲜艳,能明显看出来是后期修复的。”负责修缮工程的永业集团卢湾公房公司副总经理陆忠明告诉记者,如今清水砖墙修缮使用的是一种新工艺,用砖粉对风化破损的砖块进行修复。
传统方式修复的砖墙
砖粉修复的砖墙
“先将破损松动的砖块凿除后清理干净,然后用拌制好的砖粉将砖块按原有大小尺寸修补出来,最后把砖缝按原有缝形勾勒出来。”这样修复出来的砖墙,能呈现出原始清水红砖的质感,从远处看几乎和百年前的砖墙无异,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41街坊内不少年代久远的墙体都经过大规模修复,而这样的修复都不是大手大脚的改造,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清理。“这里有很多卵石外墙和水刷石外墙,我们都是先用水冲洗干净表面积累了几十年的污渍,再打磨,让其恢复原有的光泽。”
细微之处彰显“绣花功夫”
最近,在丰裕里住了几十年的居民发现,走在弄堂里的感觉和过去不一样了,但具体哪里不一样又说不上来。“环境整洁了很多,感觉我们的老街区变得更有格调了。”老居民说。而这得益于遍布41街坊各处的微更新改造。
家家户户的门和窗都经过了翻新。窗还是那些红框的木窗,只是经过重新打磨,门里却隐含“玄机”。“我们这可不是木门,是防盗铁门哦!”一位老爷爷正好从屋里走出来。
记者凑近一看,果然,这些门一眼看上去和老石库门的红色木门无异,但实则是涂成与窗户一样色调的防盗门,更坚固安全,同时又保持了原有的石库门风格。“微更新就应该以让人‘看不出来’的方式进行,让这些细微的更新与当地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保留下原汁原味的老弄堂风格。”淮海中路街道复四居委党总支书记王佳琦这样说。
如今走在这样的弄堂小径上,没有了过去的拥挤感,弄堂的地面也重新铺设了透水砖。雨天里,石库门的天空就这样倒映在被雨水冲刷得光亮清冽的地砖上。
路两旁放置了一些高矮错落的小花坛。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居民堆放的垃圾,后来街道组织居民清理掉以后,便放置了一些不规则形状的花圃和绿植,老弄堂顿时多了点文艺气质。
微更新不仅让环境更美观,还兼具实用性。不少居民门前还都多了一个统一规格的黑色大理石水台,供居民日常洗菜、洗漱。记者还发现,过去居民家门前那些颜色各异的私搭雨棚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透明雨棚。王佳琦介绍,“新雨棚采用的材质是透明压力板,这是一种新材料,不但防雨,还防紫外线。”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