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长宁新闻

25年,华阳社区党建之路的“变”与“不变”

2018-12-25 0:00:00发布77次查看

  社区原有的敬老院要改造了,过渡期搬到哪里?费用会不会涨?117位老人的心悬了起来。方案未决,百岁老人孙爱珠主动配合搬到了外区敬老院,心里却还是牵挂着“老地方”。几经努力,不愿“凑合”的管理者们提前锁定辖区内民营敬老院的床位,最终拿出了一个就近安置、收费不变的完美方案,把心系社区的孙奶奶接回了家。

敬老院搬迁当天,针对全护理老人,工作人员全程陪护,急救车随时待命

  故事发生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在华阳,这样的温暖延续了25年。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街道党工委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四百”大走访,点燃了“凝聚力工程”的火炬。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华阳时指出,“凝聚力工程”建设是“社区党建最早、最长的典型”。

  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

  在中山公园,有一座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在那里,可以看到90年代初的生活场景、居住条件,以及整个上海城市党建的发展脉络和缩影。当时,百万工人下岗,百万家庭动迁,不少群众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华阳路街道党工委在走访群众时,发现一部分群众的生活相当困难,由此提出“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希望通过串街走户,了解关心群众疾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而其核心就是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

  到了1996年,这样的关心延伸到了广大的社区老百姓,街道党工委从夯实基层党建、提升群众感受入手,持续推进实事工程,解决了一大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就业问题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我们当时有一个口号,如果老百姓不挑剔岗位的话,我们努力在一周内帮他解决就业岗位,到街道的工厂或者驻区单位的一些企业就业。”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颖介绍,“还比如说拆违,早在96年到99年,我们街道就进行了一轮大拆违行动,帮老百姓改善了生活和居住条件。”

1995年7月,街道干部在狂风暴雨中为居民排水,架设电线,接通电源

  进入新千年,“两新”组织不断“冒泡”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街道党工委发挥领导作用,延伸工作手臂,形成以党工委为核心,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中间层,各类党的工作载体为外围层的工作格局,开展了凝聚社会的“民心工程”。

  “到2004年的时候,上海当时进行了一轮街道的体制机制改革,那个时候提出了区域化党建的要求。”体制机制变化了,基层的运作机制也面临新的挑战。陈颖介绍,当时的重点就是围绕街道的基层基础,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入手,创新社区党建和社区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推动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

  2008年以后,关键词变为了“社会治理”。街道党工委从加强区域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入手,在“四百精神”的基础上,深化探索“问百家需、解百家忧、聚百家力、圆百家梦”,形成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工作体系。

  “凝聚力工程始终关注的重点是我们的人民群众。”陈颖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凝聚力工程具体的工作方式在不断地创新、拓展,但最最核心、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从摸一摸棉毯“够不够厚”到三个“电子日志”

  打开老百姓的橱柜看一看他们吃些什么,摸一摸他们床上的棉花毯看看够不够厚。在陈颖的介绍中,25年前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时的几个规定动作仍然充满了干部联系群众中最朴实的温情。

  如今,串街走户仍在延续,但方式却变得更为时尚,时空的限制大幅度压缩。比如,从原来拿一个小本子走访,转变为了三个电子日志走访。“无论是在居民家里还是路上偶遇居民,他们随时随地提出诉求,我们就输入到电脑里记录下来,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派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陈颖说,这是电子“走访日志”。“走访企事业单位时,如果他们提出企业发展的需求或遇到的困难和瓶颈,我们通过法人日志记录下来,再和职能部门、驻区单位一起探讨,帮助他们解决。”而在社区管理中,当遇到公共安全隐患,如发现电梯等设备故障时,就通过电子巡查日志及时反馈到指挥中心,实现日常监管。

  近五年来,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以街道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社区党建体制机制、提升综合服务管理能级、健全居民区自治体系、扩大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推动“凝聚力工程”新发展。除了探索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还优化了社区党建“三建融合”新模式,制定了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新标准,构建了居民区自治新体系,打造了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平台。

今年,华阳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建立标准体系提升街道综合服务管理水平”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最佳案例

  这些新的实践侧重基础性的机制探索,有些在上海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意义。首先是在全国率先开展街道层面综合标准化建设。“当时做标准化的大部分是行业或者企业,大家可能比较熟知的是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很少听到有以街道作为一个范围进行标准化的。”陈颖介绍,2012年,街道启动社区治理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根据社区职能定位的调整,明确了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三项职能,梳理了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平安、社区共治自治五个类别共计201项标准。此外,还形成了党务事项和行政事项两项工作清单,“分出哪些工作是街道作为主责部门必须承担的工作事项,哪些是需要配合区里职能部门的,还有哪些是需要通过居民区协助做的工作。”

  另一项值得一提的探索是起步于2015年的“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机制。“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原来了解社区一般是通过一年两次的进社区,了解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后,写成提案或者议案等。”陈颖介绍,联合接待机制把代表、委员们进社区的时间固定在每个月末的周四,并且制定了“七步”工作法规范具体的操作环节,使整个接待流程有序高效。

  通过创造一个长效稳固的机制和平台,代表委员们履职更顺畅,老百姓表达诉求更便捷,民生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更灵活多样。陈颖介绍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在长宁区开展精品小区建设时,曾经有居民向代表、委员们提出,提升小区品质,老百姓很欢迎,但因为施工要搭脚手架,做外立面维修,大家的车没法停了。由于小区离春秋大厦不远,参加接待的区人大代表、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立即表示,自己企业的车位可以拿出来供居民在晚上错峰停车。这个“近水解近渴”的办法迅速消除了居民们的小烦恼。“还有一些问题可能需要职能部门来解决,我们就设计了工作流程,代表、委员集体商议后,发出专门的意见函,而职能部门则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反馈。”陈颖介绍,联合接待机制运行至今,事无巨细,切实地发挥了一些作用,群众满意度达到97%,而这项机制也在2017年被评为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之一。

“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为“解民忧”打通渠道、盘活资源

  新时代新传承 立足“四个凝聚”

  华阳路街道地处长宁区东北部,辖区内有著名的中山公园商圈,有老百姓生活的居住区,有华东政法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校区,有美团点评等众多创新型企业所在的德必易园,还有愚园路武夷路海派风情街区和刘海粟文化艺术街区,是一个“六区”合一的综合型社区。

  “在90年代凝聚力工程发源的时候,我们面临的社区形态非常单一,就是一个老旧小区,就是棚户区。”今昔对比之下,陈颖感慨万分。“现在,我们既有社区群众,也有工作在里面的白领,还有路人和游客。”随着社会的变迁,辖区里的人群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白领读书荟、“华阳好声音”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的青年白领参与

长宁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