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门彭浦举行“上海也有我的家”二十周年故事分享会
2018-12-25 13:19:10发布45次查看
记者 余儒文 摄
12月21日,彭浦新村街道在共康中学大礼堂召开“融腾岁月·凝眸此刻‘上海也有我的家’”20周年故事分享会。20年来,“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动累计吸引166名社区居民、33个居民区党总支、9个社区单位参与,共结对藏族学生2700名,95%的结对学生考入全国重点或普通高中,50%以上的学生考入大学;许多曾在共康中学求学的藏族学生,现已成为西藏各行各业的骨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杨晓渡,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区委书记、区长陆晓栋发来贺信,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凌惠康参加活动。著名钢琴艺术家、第一位在西藏拉萨举行大型音乐会的艺术家孔祥东也应邀来到现场,与藏族学生们共同完成大合唱《上海也有我的家》。
1998年,市委、市政府为贯彻中央“智力援藏”的工作要求,在彭浦新村辖区新建一所民族寄宿制中学共康中学,每年接收200名左右的西藏学生,在上海进行为期4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如何让来自雪域高原的孩子在第二故乡健康成长,成为彭浦新村街道和居委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市、区两级统战部、民宗办的指导下,街道党工委明确社区统战工作重点,决定与共康中学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即以“藏汉一家亲”为主题的“上海也有我的家”结对活动,从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给藏族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爱。
为进一步增强工作感召力,近两年,“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深化和拓展。彭浦新村街道在学校附近的三泉路821弄居委会里建设了“藏族之家”,街道同时联手社会组织,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探索“项目化”管理、“专业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签约社会组织实施“上海也有我的家”项目,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文明传承基地”等特色子项目功能的打造和升级,多途径、多层次、多方式拓展服务能级,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现场的分享会共分三个篇章,通过故事讲述、视频播放、感动共康颁奖等环节,展现了20年来上海人民对来自西藏的学子付出的无私的关怀与爱。景凤路小学退休教师徐丽君,在2006年参加了“上海也有我的家”结对仪式,从此成了藏族学生巴桑普尺的上海妈妈,“母女”情的故事也开始了。徐丽君带巴桑普尺去上海书城买书,向她推荐青少年文学书籍,并与女儿一起交流思想。为了让女儿放松心情,每次巴桑普尺来她家,她就教女儿弹钢琴,还叫来自己的学生与巴桑普尺交朋友,交流学习体会。巴桑普尺一直记着徐妈妈的话:“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不管将来有啥志向,都需要知识去支撑。”现在,小巴桑是拉萨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领导和同事都对她的工作赞不绝口。去年2月,巴桑普尺工作后第一次到上海看望徐丽君,对上海妈妈嘘寒问暖,“妈妈,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太劳累,晚上早点睡觉。”
现场还举行了《上海也有我的家》新书发布仪式。该书系统地梳理了“上海也有我的家”20年的工作历程,集中反映了20年来参与结对的家长、学生、单位对“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动的感悟及体会,记录了“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动的一个个感人瞬间,展示了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