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台《嘎讪胡》走出录影棚,深入社区到基层
2018-12-24 15:26:02发布70次查看
上海电视台《嘎讪胡》走出录影棚,深入社区到基层
东方网通讯员邵崂仕12月24日报道:沪上著名的沪语电视节目“嘎讪胡”,最近推出“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节目——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专场。这也是节目开播7年来第一次走出录影棚,深入社区到基层,真正意义上和广大市民面对面、零距离地“嘎讪胡”。
据悉,上海电视台《嘎讪胡》,自2012年从开播后,一直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嘎讪胡”在上海方言里是“聊天,闲聊”的意思,这档节目就是主持人舒悦用上海方言,以谐趣幽默的语言和形式,评论当下的热点新闻和民生话题,博大家一笑。
“嘎讪胡”是一种脱口秀,也是一种新闻点评,借新闻内核来加以发挥,但又不是一本正经的时评,而是一种个性化的新闻点评。批评教育,融于诙谐幽默的说笑之中;一段接着一段,中间没有留白;要说就说,要唱就唱;近30位客串的现场观众,更是有效烘托了现场气氛。嘎嘎讪胡,寻寻开心;嘻嘻哈哈,对答呼应。
“话题交关多,听侬嘎讪胡”。的确如此。“交关”是上海话的一个形容词,是“很”的意思。话题的确不少,一场节目至少有15个。社会只要有新闻,就有源源不断的话题。上至国计民生,小到家长里短,应有尽有。
喜剧演员主持的脱口秀,在各国都被证明是颇受大众欢迎的节目样式。难点在于,如何让喜剧演员在节目中真正表达出个性,又如何在节目中塑造和强化这种个性,从而使其成为一种节目的符号。舒悦的“嘎讪胡”做到了这一点,即在简单素朴的包装之下,体现出表演者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融合。
滑稽节目搞笑并不难,难就难在滑稽而不庸俗、搞笑而不低俗。难就难在接地气而高于生活,夸张而不油滑。根据受众的不同需要,有的放矢,才会有更好的收视效果。观众可以在节目中通过主持人对话题的解读、点评,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一种对自己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和思想上的启迪。
主持人舒悦说:“脱口秀只是我演出的一部分,百花园中可以开各种花。我准备上台说说真话,聊聊家常。观众有感觉,他知道我说的是真话,他们就会很欢迎。而且,我还可以在台上过戏瘾、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岂不两全其美”。
此外,“嘎讪胡”最近还作了改版。增加了用沪语交流的内容。和观众一道来说上海话。主持人出题目,与现场观众互动。比如普通话的“讲话失误”,上海话怎么说?回答出人意外:“吃螺丝”。“不能兑现的承诺”,乃是“空心汤圆”。“在外面很厉害,在家里无所作为”,上海话叫“洞里老虎”。黄豆芽炒藕片的下文更妙——“勾勾搭搭”。因为黄豆芽是弯的,藕片有小孔,炒一炒,就勾搭起来了。还有一些知识性内容的介绍,也颇有兴味。黄浦江为什么姓“黄”,黄浦江为什么叫申江,其中也有学问。因为它由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开挖。春申君姓黄名歇,所以要在浦江前面加黄姓,为纪念春申君的功绩,黄浦江又叫申江,上海又名“歇地”。
节目结束,舒悦还要唱上一段戏曲,每天换花样,曲目都不同。以沪剧居多。王盘声的“求娘子”,声情并茂;解洪元的《教育张启》,荡气回肠;石筱英的《花园会》,像模像样;一曲越剧《问紫鹃》,一人担当宝玉和紫鹃两人的对唱,自拉自唱,听得观众心动,无不拍手叫好。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