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松江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率先再出发、中流去击水,全力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更好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广大市民都能分享到发展的红利,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区人社局局长彭再德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改革开放40年,松江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和充分就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没有保障到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小城镇养老保险,再到征地人员、镇保人员、高龄老人等群体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还专门出台了老年农民土地退养补助金政策,松江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惠民政策,使人民群众的养老和医疗都得到了充分保障,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完善远程心电、医学影像、临床检验、临床病理、远程b超‘五个中心’运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体系切实方便了市民看病就医,家庭医生全覆盖健康管理服务居民……”区卫计委主任李正历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健康松江建设为主线,加快优质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内涵,让改革更多更广更深惠及人民群众。区卫计委将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优化分级诊疗,多元化推进医联体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健康品质和服务能级。
1971年,17岁的吴春华到新浜镇胡家埭村卫生室参加工作,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之所以叫‘赤脚医生’,是因为那时候都是兼职的医生,农忙时常常上午看病,下午下地干活。”吴春华回忆,那个时候的卫生室就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与现在的医疗设施不能比。2002年,胡家埭村与邻近两个村的卫生室合并,从属地化管理转为区卫生局统一管理业务,硬件设施、诊疗流程全部按照标准体系重建。“以往必须要到三级医院才能拿到的药,现在村里就可以配到,看病花的钱也更少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吴春华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要加快推进‘好邻居’社区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做实社区政务服务、社区生活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区民政局局长刘彦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群众愈发关心社区治理问题,其涵盖的内容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全力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社区服务是未来几年的重点工作。明年松江将推进130家示范居村创建,培育自治品牌,缩小城乡差距,提升社区共治自治水平,从而提升居民的责任感和幸福感,让社区关系成为血缘关系外最有力的纽带。
“以前住在村里,烧的是用柴的土灶;后来住进了小区,开始用上了罐装煤气;现在只需要一张燃气卡,就能用上天然气,生活越来越方便了。”石湖荡镇恬润新苑居民顾宝泉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生活变化感慨万千。原先,他住在石湖荡镇张庄村,十年前搬进了恬润新苑小区,居住条件的改善带来了生活品质的提升。我们这里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许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以前用煤气的时候,一个煤气罐25公斤重,搬上搬下很不方便,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去年区领导来调研后,很快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到一年,大伙就用上了天然气。”而今,作为浦南地区首个接通天然气的小区,恬润新苑全部2627户居民都享受到了天然气的便捷。
社会治理更加精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王丽莉是九里亭街道绿庭尚城居民区林家港河道的二级河长。经过两年整治,林家港河道从原先的黑臭转变为现在的水清岸绿。王丽莉还记得两年前居民时常抱怨河道黑臭、河道两侧宅基地滞留多年、污水直排等现象影响了大家的正常生活。九里亭街道党工委对此高度重视,针对河道的一系列问题,各部门制定了“一河一策”整治方案,落实了“手机app河长制”。如今,河道中的水生植物提升了水岸景观。天气晴朗的时候,居民会来河道旁垂钓散步,大家都觉得河道治理有成效。
“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市民的共同努力,垃圾分类工作就是社会治理不断创新的一个缩影。”申渺是一名80后基层社区工作者,在社区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多年,在她看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令人欣慰。“多年前为了垃圾分类工作,我们居委会工作人员一户一户上门宣传,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申渺说,如今,智能垃圾房纷纷入驻社区,垃圾分类绿色账户进一步推广,让垃圾分类更加深入人心,“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垃圾分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创新工作方式,深入开展宣传,共同营造更美好的家园。”
推进乡村振兴落实
“就像习总书记说的,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区农委主任周留昌说,40年间,松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水平、农村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松江“三农”改革工作在全市乃至全国先行,家庭农场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家庭农场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今后,我们要围绕乡村振兴和绿色生态发展,进一步推进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建设,走精品之路,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农产品,为农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叶榭镇党委书记庄惠明表示,叶榭镇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坚持从促进产业兴旺和满足农民需求出发,探索实践了“1+6”乡村振兴党建示范链建设。家绿农业合作社党建服务点围绕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服务引领全镇5个合作社党支部,采取“党组织引领+专业合作社运营+生态产业链接+党员带头+农户参与”的党建模式,着力推动家庭农场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八十八亩田”乡村民宿党建服务点围绕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在发展民宿的同时,依托线上线下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集群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收入水平,包括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农民是一个体面的职业。”泖港镇腰泾村家庭农场主李春风1979年出生,他笑称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目前承包了420亩土地,农耕都是机械化操作。而在以前,农民种田基本靠人工。我记得2007年全家收入不到5万元,现在我已经在城区买了一套房子。”李春风说,习总书“记说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希望有更多的‘农二代’农三代’能回归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