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正变为城镇,农民变为居民,如何真正实现产城融合、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断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智慧和决心。作为上海区域面积最大的街道之一,青浦区香花桥街道通过党建引领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基层文化建设增厚软环境底色,生态环境整治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香花桥街道居民区俯瞰图
香花桥街道地处青浦淀山湖新城北部,是一个落户企业多、来沪人员多、动迁农民多、地域面积大的复合型街道,更是一个农村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农民向居民转化的新型街道。街道现有22个村、13个社区,耕地面积19488亩。同时,作为青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辖区内还拥有一个市级开发区——青浦工业园区,落户实地型企业1100余家。如今,在这片城市、产业、农村共生共融的区域,产业经济不断增长,乡村振兴不断深入……11万香花桥人齐心协力,正在铺就一条产城融合、科学发展的幸福路。
党建引领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近年来,香花桥街道的老百姓发现,村领导与他们的距离更近了。随着“一站两中心”(党建服务站、综治中心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提质增效,各村居两委班子陆续“搬家”,从二楼的各自独立办公区域,搬进一楼的“一站两中心”,开始“一门式”集中办公,为市民提供社区事务受理、就业援助、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而原先二楼的办公区域则改造成调解室、谈心室、农家书屋、社区家长学校等为党员和群众服务的功能室。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建忠表示,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让村居两委班子干部转变作风,下沉式集中办公,更好地接待和服务群众,也让群众在工作日期间随时都能找得到村居干部,能监督村居干部在工作期间干些什么。
▲村居“一站两中心”
香花桥街道辖区落户企业多,“两新”党组织共有235个,其中独立党支部146个、联合党支部75个,在册党员1978人,覆盖了企业1000余家。“两新”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是香花桥街道创新社会治理的一大重要资源和力量,但“两新”企业每个党组织规模小、党员数量小、影响力弱。针对这个问题,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两新”党建工作新路子,以组建支部联盟为抓手,按照区域相近、产业相关原则,成立了“红流”、“凝心”、“聚力”、“红星”四个支部联盟,将行业、地域相近的独立支部串联起来,加强各支部的横向互动,形成党建联盟的规模效应。每个支部联盟由召集人统一召集,整合各支部资源,“抱团”发展,从根本上弥补“两新”党组织,特别是小微党支部党建活动积极性低、教育培训资源少、服务群众能力弱等短板,形成了“党务工作联抓、党建阵地联建、主题活动联办、人才梯队联育、文明城区联创”的“两新”党建新格局。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动迁步伐加快,街道辖区内的两个大型动迁农民安置基地(民惠佳苑基地、清河湾基地)目前已成立4个居民区党支部和居委会。为了让农民真正转变成为居民,让党员教育、作用发挥出来,街道党工委在民惠佳苑安置基地召集居民区党组织、动迁村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部分“两新”企业党组织成立了“香惠联”党建联盟,在清河湾地区成立四个居民区和15家驻区单位组成的“一路四居”党建联盟,为动迁安置地区的社区治理建言献策,围绕群众急难愁和社区管理短板献计出力。
▲2018年7月27日,街道“两新”党组织参加护航进博会倒计时100天活动
民惠第二居民区总户数1602户,常住人口6298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2180人,但真正户籍落户人口80人。随着大量来沪人口涌入,小区车辆急剧增加,解决停车问题迫在眉睫。针对小区停车管理等系列问题,第二居民区党支部牵头组织物业公司党支部、业委会党小组成员、居民党员代表,一起商讨小区规范停车、物业服务与居住证办理等方面的议题,形成了小区停车规范化管理方案。小区停车规范化管理方案将于近期进行公示,听取党员和居民的意见,进行完善后执行。
“客堂间”在传统农村家庭是用来接待宾客的地方。香花桥街道创新自治载体,积极推动村居“客堂间”项目建设,引导群众通过“客堂间”平台参与社区事务,推动基层民主向村民小组延伸,提升村级议事民主决策水平。
友爱社区的“巧手工坊客堂间”,自成立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妇女同胞参与其中,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讨论社区最近发生的事情,一边编织各种手工作品,氛围融洽而热闹,欢声笑语不断传出。计圆芳作为妇联执委,一方面带领大家从事手工制品的制作,这些手工制品制作完成后,将会被送到附近敬老院老人的手里,播撒社区温情。另一方面,利用客堂间的阵地,做着各项政策的宣传工作,久而久之,大家对这位和蔼可亲的计大姐十分信任,家长里短都愿意放到客堂间里跟大家说一说,让计大姐出出主意。换届选举期间,居委会党支部在客堂间向广大居民宣传换届选举的各项政策,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在大调研活动中,客堂间又成为调研主战场,各级领导经常来到这里与居民群众零距离沟通交流,了解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调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而现在,客堂间又成为了宣传进博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三个美丽”(美丽家园、美丽乡村、美丽街区)建设的主阵地,居民们在这里学习进博会和创全知识、参与进博会和助力创全的志愿活动、开展社区治理讨论等活动,成为社区自治共治善治的“策源地”。
▲客堂间
基层文化建设增厚软环境底色
位于香花桥街道的青浦孔宅历史悠久,据《云间志》、《青浦县志》等志书记载,是孔子第34代孙孔祯任苏州长史时,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将孔子衣冠环璧葬于此而成孔宅,距今已有1412年之久。
为了进一步挖掘孔子的历史渊源,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少有识之士提出重建和恢复孔宅,区政协委员徐永奎等提出了《开掘孔宅“魂根脉”,提振水乡“精气神”——关于重建孔宅、孔宅书院、新建孔宅公园的建议》的提案。上海孔子后裔、著名学者孔德来、孔庆亮二位教授撰写了《青浦孔宅新考》的长文,深入论述了孔宅的历史源渊和在当今弘扬孔子文化的意义。
借由历史传承而来的儒家文化底色,近年来,香花桥街道在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推出民生实事,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文化需求的向往,更为区域的整体发展增厚了软环境的底色。连续三年举办香花桥街道文化体育节,突出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共融的特色,累计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3450余场,覆盖辖区7万余人次,通过孔子文化宣传、经典诵读、市民修身等特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坚持正确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补齐文化发展短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全民共建共享”成为香花桥文体建设的新常态。
▲孔子文化进校园
今年,香花桥街道还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地图的版图,其中囊括辖区61.88平方公里内117余处文化体育设施,既有政府投资的公益文化体育场所,如市民健身苑点43个、市民健身步道4条、市民健身房1间、市民游泳池1座、广场公园3个等,也有社会投资的文化体育场所,如移动智地综合体育场馆(内含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中华印刷展示馆等,还有企业内部自建的文体设施,如职工活动中心、舞蹈房、乒乓室、足球场、篮球场等,并通过街道微信平台和纸制版本下发至社区和企业,为社区群众和企业职工提供点击浏览查看和预约服务,提供多途径享受文化地图带来的便利。
今年,香花桥街道一共推出4个文化季(孔子文化季、书香文化季、村居文化季和企业文化季)和1900多场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等文体活动,并进一步将公共文化设施地图2018版、文体培训20项和活动信息汇编为公共文化服务清单,促进文化建设共建共享,提升文化服务综合能级。
此外,香花桥街道与浦江学堂联合开办“浦江学堂行深班”,引进浦江学堂专业、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从娃娃抓起,传承文化、培育人格、凝聚心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深班学员为小学二三年级在读学生,将在浦江学堂进行“3年+2年”的学习,教育孩子们立身处世、做人做事高尚、正直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志修身,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8年8月,“浦江学堂”行深班开班典礼
生态环境整治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事关国计民生、事关高质量赶超发展。扛起生态保护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所有香花桥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近年来,香花桥街道将“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无违村居创建等工作打成一套组合拳。集中火力取缔了一批“五违”现象、淘汰了一批重污染企业,消除了一批安全隐患,有效提升园区环境面貌,推动产业升级。用香花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兵的话来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举街道之力充分发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精神,终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7年以来,香花桥街道以重污染河道市级区块、新城一区等重点区域为中心,逐步将拆违治理辐射至整个园区。2017年以来,共拆除违建228万平方米,消除违法用地161亩,消除消防安全隐患406处、生产安全隐患171处,查处违法生产经营企业354家,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49家。2018年以来,街道积极推进“三合一”违规场所整治、“居改非”、“厂改居”、违规住人集装箱专项整治等,通过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补发展短板,倒逼企业转型发展,为青浦、为园区新一轮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2017年5月“晟盛股份”整治之后
青浦水系发达,在整治地块内就有向阳河、金泾江、金汇河、六号河、元浪河5条重污染河道,河道两侧涉及违建51处,违建面积高达16200平方米。香花桥街道党政负责人和村居党支部书记因此而多了一个“特别职务”——“河长”。“让党政一把手挂帅负责河道治理,就是抓住了管理的源头、责任的源头、治污的源头。”担任街道总河长的香花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建忠的手机上,每天都能收到河道治理和河岸修复的工作进度。“如果进度没有按时完成,我要负责任!”
“河长制”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5条重污染河道的两侧8米违建已经全部拆除,并修建了绿化带和人行道,昔日的污染重灾区如今变成了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实现了河道“违建归零、水清岸绿”的面貌和景象,且河道水质稳定,全部达到国家v类标准。
在公共安全工作的落实上,香花桥街道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大调研、大排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整治。近年来完成13家企业的“厂改居”、83家“居改非”、11家无证堆场码头、32家无证无照废品收购点整治工作,撤离违法居住人口9765人。除此之外,将食品安全检查、市容环境整治、非法行医整治、教育机构检查、扫黄打非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工作内容,列入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列表。
与此同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民生为落脚点,以群众满意为目标,香花桥街道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入开展建设“一格多员”制度,将35个村居划分为8个网格区域,设立8个驻点,实行“一格多员”的网格管理模式。每个网格内配备城管、网格联勤、社保、拆违、路政、综治、安全监管等各个部门人员,以定人、定格、定责的方式,综合履行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等社会管理职责。在工作机制上采取5+5模式,即建立5天前端自治机制及5天末端共治机制。在发现问题的5天内快速联动处置,将问题及时消化在基层自治层面。每个村居都设立了“城管工作室”和“警务工作室”,和村、居委会一起承担起服务社区功能,发挥化解矛盾、消除不满、美化环境、沟通传达作用,实实在在为居民排忧解难,打造让居民舒心、安心、开心的社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