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物馆就在你家门口,可能你都不知道?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占地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
博物馆占地2300多平方米,地上建筑预计花费2300多万元,而地下相关保护预计花费5000多万元,根据2011年11月上海十二五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通气会精神,已于2012年下半年正式建成开馆。
专家称这是沪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遗址博物馆
于2004年底竣工的青浦区菘泽遗址博物馆,曾被认为是上海第一个遗址博物馆。但是,据专家介绍,真正的遗址博物馆一是建在原址,二是发掘出来的古代文化遗产不拿出来,就保留在原址。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将建在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上面,而且所有实物在开掘后,将原封不动留在原处。
人们看到的是遗址被完整剥开后,从地下冒出的元代水闸。而菘泽遗址,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被陆续开掘,当时人们没有保护文化遗址的概念,里边的东西被拿走,移到各市区博物馆展示,原址也被挖掉。
菘泽遗址博物馆,虽说拿走的东西可以再拿回放置原处,但一些遗址场景就只能通过再造复原。相比之下,志丹苑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将没有再造,一次还原,称得上上海第一个名副其实的遗址博物馆。
元宝形的博物馆 可能是“最值钱的”遗址博物馆
建筑特色: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整体造型采用元宝形,两旁宽、中间束腰,呈圆弧线形。
这样的创意来源有两个:一是从元代水闸遗址中出土的铁锭榫与银锭相似。铁锭榫是两块石板之间的嵌合物,起加固作用,在上海明清海塘上多有发现,但束腰处多为直线条;而元代水闸遗址中出土的铁锭榫束腰处呈圆弧线形,更似银锭。
其二,元代水闸以闸门为中心,平面格局恰好与铁锭榫的形制相同,是个放大了的铁锭榫。此外,博物馆采用元宝形玻璃幕墙,从顶往下呈圆弧线形展开,像瀑布一泻千里,既满足了流线型的要求,又突出了原始的水闸象征。而在博物馆的外穹两侧的两根立柱上鼓起的装饰,代表了抽象的马头琴弦,展现出蒙古民族的特色。
所以在你一睹水闸风采的前,先好好留意欣赏博物馆的建筑之美吧。
博物馆一共有两个厅,分为序厅和遗址厅。
序厅的玻璃展柜中一块元宝形状的物品,其实这块镶嵌在石板上的“元宝”不是元宝,而是古代石构建筑上常见的铁锭榫。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元宝:元宝起源于唐朝,唐代已有银制的“饼”和“铤”。“铤”就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形“银铤”。把“银铤”称为“元宝”始於元朝,也就是“元朝之宝”的意思。而我们元代水闸底石上镶嵌的铁锭榫形状类似饼形元宝。
铁锭呈束腰元宝形,长550px,腰160px,厚约100px,连接石板成整体溢流面,主要的作用是可防止进出水流冲击,避免石板松动破坏。
根据我国坝工技术史,唐《它山堰》(833年)、宋《木兰陂》(1083年)等,在砌石坝工程上,已普遍应用这项连锁铁锭方法,仅形状各不相同。同时在沿海海塘工程中,例如海宁的鱼鳞石塘(1720年)用条石堆砌,田糯米汁油灰灌缝,嵌扣铁锔、铁锭等均有规定,可作印证。
随着时代进步,19世纪水泥发明后,石材被混凝土所代替,连锁铁锭即被淘汰。但是对古代的砌石坝、海塘、水闸等工程来说,水流冲刷是水工建筑物的病害之一,特别是高速水流时,会挟带砂砾等介质,磨损破坏尤为严重,而铁锭能保护溢流面,起到整体性和稳定性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在我们这处元代水闸遗址的底石上,镶嵌了密密麻麻的铁锭榫约400只。
作为遗址博物馆,必须在文物发掘原址,按发掘原状,原汁原味地展示,也就是说,在7米深的大坑上,建造一个中央没有柱子的建筑顶盖,把水工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文物呈现给观众,既揭示元代水闸的全貌,又使人看到发掘的现场及过程。屋顶采用玻璃,拟将天光引入地下,玻璃为折线形,隐喻水闸下的涓涓流水。
设计除体现现代化的技术外,还非常注意具有元代文脉的特色,在中间仅有的两根漂亮立柱上,塑以元代成吉思汗弓弩的抽象形式,以体现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元代文脉形象。
元代水闸遗址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水利工程遗址中做工最好的一处,其工程浩大,工艺复杂,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当时在水利专家任仁发的营造下,举全国之力,是一项官式工程。
水闸结构设计极其复杂,尤其是底部构造,可谓暗藏玄机。在展厅中旅一段嵌入式木横梁与木桩的陈列,复原了水闸的底部构造。通过这幅底部剖面图,我们了解到水闸的底部结构分为4层。
最下面一层是木地钉,一头削平,另一头削尖,形状与铅笔相似,高度约为4米,在木地钉上方按水流方向顺置木梁,木梁的上方铺设了厚约20厘米的木质衬石枋,在衬石枋上再平铺设一层青灰色的石板,这层石板就是观众参观时所能直接看到的底石。通过这张底部剖面图,我们了解到水闸的整个底部结构其实是层层叠叠,暗藏玄机。c
这位是建造这座水闸的幕后英雄——任仁发。任仁发,字子明,上海青龙镇人(地属现在的青浦区)。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著有《水利集》十卷,这是一部太湖流域治水的专著。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是任仁发于1324年在吴淞江上设计和监造的。据记载,凡苏淞地区吴淞江及重要支流的开浚筑闸,几乎都是由任仁发主持规划的。任仁发卒年73岁,他以大半生的精力投入到水利实践,对上海水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后世百姓深受其益。1952年,在上海市青浦区发现了任仁发家族墓,出土了瓷器、漆器、金银玉器等文物精品70多件。
任仁发也是元代著名画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二马图》卷、《出圉图》卷、《秋水凫鹥图》轴。其中,《秋水凫鹥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陶四系瓶
釉陶瓶亦称“韩瓶”,南宋年间抗金名将韩世忠曾用此类瓶子装酒水犒赏将士。韩瓶缸胎硬陶,小口,尖圆唇,口沿外圈下与肩部交接处形成一圈深槽,肩部有四系,深腹细长,平底微内凹。高22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6厘米。这是一组典型的元代样式的韩瓶,为水闸的断代提供有力依据。
元代水闸的发现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古代水利建造的工程技术流程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特别是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的历史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成长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屹立在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遗址展厅中的这座700多年前的元代水闸,是不可移动、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博物馆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手段全方位地重现了元代水闸的风貌,一方面摸索着攻克遗址保护的世界级难题,将现已取得的保护成果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公众,与公众一起分享凝聚着元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的结晶。
此外,因为元代水闸遗址是开放性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我们会在观众取票时友情提醒“在参观遗址展厅时请勿进食和饮水”。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开放时间
9:00——16:30(16:00停止检票)
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交通信息
地址:上海市延长西路619号(近志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