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人在摩洛哥度过的744天
2018-12-24 9:45:13发布48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11月9日,长宁区卫计委2016——2018年援摩洛哥医疗队11名队员圆满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外任务,返回上海。回首在摩洛哥度过的744天,长宁拉西迪亚医疗分队的队员们虽远离祖国和亲人,但却时刻秉承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尽心尽职地为受援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那么,就让我们走近这些队员,走近他们在摩洛哥拉西迪亚的日日夜夜。
援摩医疗队队长、同仁医院外科医生——陈吉:在摩洛哥,医疗条件的简陋、病人数量的巨大,挑战着我们每一个医生。在拉西迪亚医疗点,16批的中国医生已辛苦努力了40多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医生以自己的精湛的医技,高尚的医德,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两年的时间里,我们长宁援摩医疗队共完成门急诊28967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0584人次,完成各类手术3902例,重大抢救209例,各类麻醉1231例,接生4150人次,妇科b超检查11555人次,实施血透7266人次,为中国同胞提供医疗服务33人次。
两年时间里,我们12位队员每天吃住在一起,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包容,支持理解,第一年春节假期,我们大家一起去旅游,第二年的春节,大多数队员的亲属都来探亲,我们带着大家在摩洛哥参观旅游,感受异国风情,这让我十分难忘。
援摩医疗队党支部书记、长妇幼妇产科医生——杨玲:回忆过去的这两年,我们每个队员都秉承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一起携手经历挫折,也一起成长,创造了不少成绩。在这期间,我们拉西迪亚临时党支部发展了三位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也成为了优秀党支部,而整个医疗队也荣获红旗分队的殊荣。虽然援摩工作已经结束了,但是这只是我们新的起点,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将继续发扬医疗队的精神,创造更好的成绩。
光华医院骨科医生——夏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摩洛哥做的第一台手术。当时的病人是一位93岁高龄的老先生,这台手术成功与否,会对我两年的工作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压力很大。但无论如何,一定要迎难而上。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克服了器械以及和当地医护人员配合上面的不熟悉,在半个小时里面,我圆满地把这台手术做好了。手术也得到了摩洛哥医生、护士、麻醉师的充分肯定。
在陌生的拉西迪亚,夏季炎热干旱,农作物种类单一,不论是住宿条件还是工作条件都没法和国内相比。在这里,援摩医疗队过气候、生活、语言三关、吃洋山芋、洋葱、洋鸡肉、忍耐着气候干燥、生活枯燥、心情烦躁带来的不适,用自己坚韧的毅力战胜了初到拉西迪亚的不适。
同仁医院营养科医生——沈演:我们拉西迪亚医疗队的12个人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每天都过着集体的活。虽然拉西迪亚地区比较偏僻,物资比较匮乏,但是大家在一起生活得很开心,可以苦中作乐。我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当有队员生日的时候,大家可以围坐在一起,给生日的队员唱生日歌,一起帮他吹蜡烛,一起吃生日面,一起为他送上生日的祝福。
在拉西迪亚,医疗队队员们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当地患者带去了健康和平安,这一幕幕也成为队员们心中永远难忘的记忆。
同仁医院麻醉医生——张军:在摩洛哥拉西亚地区工作的两年中,我主要负责手术的麻醉。在工作中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我们大区医院的经济总监的儿子因为踢球手臂骨折,需要立刻手术,而他们麻醉护士人手紧缺,便紧急把我调过去帮他们实施麻醉,麻醉也是顺利完成了。经过这件事更加加深了当地医护人员对中国医生的信任,之后合作的也更加顺利。
天山中医院外科医生——周健:拉西迪亚地区医疗条件比较差,但平时来就诊的患者却十分多,工作量很大,有很多是急诊病人,还有择期手术病人。我们中国医疗队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口碑和传统,而作为医疗队的一员,不能丢中国人的脸,认真做好每一台手术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两年里,我完成了手术350多台,择期手术一百多台,急诊手术240多台,这些手术里面没有一例不良后遗症,没有一例事故。通过这些实战,不仅锻炼了我处理危重病人的能力,也练就了我独当一面的能力,两年的援摩工作是我一生的财富。
同仁医院肾内科医生——沈啸翼:在援摩的两年中,我承担的基本上是一个大内科的工作,接诊的中国病人也是最多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接诊了一个电影《红海行动》剧组的演员。当时,那位演员高热伴咳嗽,在别的医院治疗了一天并拍了胸片后,通过大使馆联系到我们医疗队就诊。当时,我看了这个胸片后觉得有点问题,又给他复查了一个ct后考虑肺结核,并立刻收治住院进行抗痨治疗。后来病人好转回国了。作为一个援外医生,在国外能帮助到来自祖国的病人,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两年来,长宁援摩医疗队的出色表现,大大缓解了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百姓就医看病困难的状况,获得了摩洛哥当地人民的认可和友谊。
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张桂娟:在拉西迪亚,远离故乡,远离亲人,最怕的就是生病。有一次,我双手关节都突然痛起来,经过队内医生会诊,大家怀疑是类风湿。由于双手疼痛,工作起来比较困难,我便找到工作医院的眼科医院的摩人护士长,想请假休息几天。可没想到是,她马上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带我去医院化验室做了相关的检查,一些当地医院做不了的化验,她还带我到市中心医院去做,并减免了相关的费用。结果出来以后,她又亲自去拿了化验单送到我们的驻地。这件事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在异国他乡的友谊,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很温暖。
长妇幼妇产科医生——华知奋:虽说我们对口支援的医院是一个大区医院,但医疗资源和医疗手段还是相对比较贫乏的。在拉西迪亚两年中,妇产科分娩量大概9200例左右,其中剖腹产率不到23%。在医疗资源比较贫乏的地方,能够达到一个这么低的一个剖宫产率是很难得的。在这方面,长宁援摩医疗队功不可没,也得到了当地医护人员的赞许。
光华医院眼科医生——朱丹:去摩洛哥之前,我们从零开始学习了几个月的法语,但是到了摩洛哥以后才真的是开始从理论迈向了实践。第一次门诊的时候我就发现,由于拉西迪亚地区文化程度低,这里的病人基本上都是讲阿拉伯语,我们只能和护士交流后,再由护士与病人交流,整个问诊过程十分吃力。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门诊整整六个小时才结束。但凭着一份恒心,完全靠自己完成了问诊,这使我对自己的信心更强了,也为之后的诊疗设打下了基础。
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感慨时光飞逝、满怀小确幸的时候,不要忘记,同一片星空下,他们曾用大爱默默守护着医者信仰的他们,他们是中国白求恩,是用生命和使命打造的金字招牌,是中国大爱的温暖践行者!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