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冬至”祭扫雨纷纷:交警无人机巡查路况 未现严重拥堵路段

2018-12-22 13:42:56发布64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刘理、柏可林、汪伟秋12月22日报道:“冬至”日迎来雨纷纷,雨中祭奠亲人倍添几分哀思。今日是正冬至,记者从上海市民政局获悉,截至10时,全市54家经营性公墓和骨灰堂共接待祭扫市民56.7万人,同比增加39%,车流7.6万辆,同比增加29%,落葬8107穴,同比增加7.3%。
早上8点,地铁11号线上有不少前去祭扫的市民。据悉,11号线沿线有松鹤墓园、长安墓园、白鹤憩园、清竹园、望仙安息园,因此祭扫人群较为集中,不少人选择“轨交+短驳车”的出行方式。东方网记者从上海地铁了解到,临近嘉定松鹤墓园的上海地铁11号线上海赛车场站今天上午迎来扫墓高峰,截至上午12时,该站点进站客流1.1万人次,出站客流超过1.2万人次,较平日客流增长300%。
节地安葬市民接受度如何?
尽管天气寒冷,天空还下着中雨,上海各大陵园依然迎来祭扫和落葬的高峰,大批人流和车流从四面八方涌来。松鹤墓园迎来络绎不绝的祭扫人群,陵园门口的鲜花摊位也是异常忙碌。记者注意到,前来祭扫的市民都是手捧鲜花,当天,墓园门口,一束菊花的售价为20元。
在嘉定区松鹤墓园,截至上午11时,进入墓园人流达41980人次、车辆5185辆、轻轨出站人数11698人次,人流量与往年基本持平。
为了引导市民文明祭祀,松鹤墓园上周举行了“无烟祭扫齐参与绿色环保新风尚”无烟墓区祭扫宣传月活动,不过记者现场看到,依然有不少市民带来锡箔、纸币在燃烧。市民李先生表示,如果不烧纸,总觉得少了点冬至的“韵味”,虽然不环保,但也是用传统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墓园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虽然绿色祭扫和生态安葬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但推动还需循序渐进的过程。
松鹤园宣传部经理徐卫青透露,截至目前,今年共销售墓穴数2578户,其中0.5平方米以下的各类节地葬式销售数1090户,占比达42%。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成为我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专门文件,面对节地安葬,市民的接受程度如何?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扫墓的市民。市民80后的王女士说:“如果我老了我自己是能接受树葬花葬,但我估计家里长辈还接受不了。”70后的张先生也认为树葬花葬虽然对环境好,但毕竟对于我们传统农业大国来说,改革的道路还很长。
而80后滕先生或许可以代表一类年轻人的观点。在他看来,生态安葬方式既简单又庄重,用这种方式送亲人最后一程,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也减轻了生者的负担。“我自己是愿意海葬的,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0%左右,我想做’海王’”,滕先生说。
交警使用无人机监测祭扫车流量
此外,除了“地铁+短驳”交通出行的市民,还有很多人选择自驾去祭扫。东方网另一路记者来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永安公墓,一路上行驶通畅,至墓园停车场入口处才稍有拥挤。早上8点,记者在在南曹路唐陆公路路口看到,准备在南曹路右转开进墓园的车辆在唐鲁公路上排起了长队。交警部门及时在周边进行疏导,车流量虽大,但总体平稳有序。
值得注意的是,浦东交警支队在永安公墓周边道路首次使用搭载热成像传感器的m210无人机,对进行祭扫的车流量和人流量进行实时监测。据浦东交警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高一飞介绍,该套无人机设备可搭载各种功能模块,例如喇叭、热成像等,对路面交通进行实时监控,采集数据生成热图像,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以及时调整警力部署。
记者在现场看到,警方使用了搭载喇叭的无人机进行“现场喊话”,对拥堵车流可以进行远程语音引导。截至发稿前,南曹路唐陆路通行状况良好,车辆平稳有序进入永安公墓。
“尽管不少高速路上都监控设备,但实际上公路上依然存在着很多监控盲区。如果运用无人机进行现场执法,能减少监控盲区的存在,更有效、直观地对周边的道路进行全面的观察。”高一飞告诉记者,目前,无人机执法也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交警部门表示,为应对冬至祭扫高峰,公安交警已进行提前部署,在全市多个墓区集中地,加大祭扫专车上下车点、祭扫点及周边道路管理力量投放力度,全警上岗,确保祭扫场所周边交通安全有序。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