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人群45年间血脂水平“跳跃增长”两次,心血管发病拐点还需战略高度
45年来我国人群甘油三酯水平呈现“井喷”,男性增加了接近1倍,女性增加了56%,我国人群低密度胆固醇过高导致的死亡率正在不断增加。今天的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上,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心研所名誉所长陈灏珠教授带来的“上海人群血脂水平的变化调查报告(1973-2018)”透露上述数据。
代谢性疾病为人体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上海市心研所自1973年起具备技术条件后,每10年调查一次上海人群血脂报告,并通过比对得出权威科学结论,45年人群血脂变化凝聚着心研所几代人的努力。
陈灏珠教授直言,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发展密切相关。早在1986年,美国jama杂志发表奠定人群血脂预防的基础数据,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呈强相关且逐级增强。当人体总胆固醇水平在150mg/dl时,冠心病发病相对平稳,升至200mg/dl、240mg/dl时,冠心病发病几乎呈现直线往上升。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对生活行为危险因素做出疾病负担,数据显示:高胆固醇血症导致的死亡高达200万人。这意味着,人群血脂水平越高疾病负担越重。
上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时,陈灏珠教授前往美国参加动脉粥样硬化会议,当汇报上海人群70、80年代血脂水平时候,遭到国际诸多专家质疑,“是不是中国人吃得太苦了,血脂水平竟然如此之低!”
短短几十年,我国群众血脂已经快速攀升。1990年,我国低密度胆固醇过高死亡人数为25/10万人,至去年增加到60/10万人,增加幅度为2.4倍。
上海市心研所金雪娟副研究员介绍,根据调查报告显示,上海人群总胆固醇水平变化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间相对稳定(男性维持在155-156mg/dl,女性维持在156-162mg/dl),至上世纪末总胆固醇水平呈现大幅增加,数据统计15年间增长17-21mg/dl。2007-2008年之后的一个10年又跳跃式增加,增长11-18mg/dl。2017-2018年间上海20岁以上成年人总胆固醇平均水平已达192mg/dl。
至于低密度脂蛋白,上海人群1982-1983年男性水平为77mg/dl、女性为85mg/dl,至1997-1998年的15年间,增长了27-34mg/dl。2007-2008年后的一个10年,低密度脂蛋白再度跳跃增长了11-16mg/dl。专家表示,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在青年人群中性别差异不大,老年人群中女性高于男性。
上海人群血脂水平不断攀升,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密切相关,其中饮食西化、生活方式变化至关重要。陈灏珠教授提出,血液脂肪的变化用什么药物来干预治疗,应引起专家重视。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心研所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表示,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期待心血管疾病“拐点”早日到来,还应从战略高度来管理。目前,“泛血管疾病”概念在心血管疾病诊治过程中有所强调,也即,血管疾病“从头到脚”属于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遗传、肥胖、感染、免疫因素等。从战略高度设置计划,中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方可让疾病发病逐步走低,不会发生患者“越治越多”现象。
据悉,上海市心研所始建于1958年12月,时称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3年改为现称,成为上海市最早建立的临床医学研究所之一,专门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60年春华秋实,心研所实现了多个“国内第一”和“全球第一”,开启我国心血管病治疗新时代。近20年来,心研所相继进行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器械创新,如施行国内首例儿童原位心脏移植术、在国际上首创冠脉完全闭塞病变经逆行导丝进行的介入治疗。先后研发肾动脉冷冻球囊消融、聚乳酸冠脉可降解支架、valveclamp二尖瓣夹闭系统,在国际上首次改进并命名了冠状动脉逆向导丝主动迎客技术(agt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