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为长宁这两位“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点赞

2018-12-19 18:13:50发布67次查看
  从呼机到手机,从人防到智能安防,从手册到电子档案……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渗透在民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中,然而对于长宁分局的所有社区民警,尤其是新华路派出所民警费兴耀和周家桥派出所民警王沪荣这两位“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而言,时代在变迁,然而不变的,终究是成为一名“好警察”的初心。
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费兴耀
王沪荣
联系群众
费兴耀:公开bp机随“call”随到
王沪荣:一条信息拉近居民距离
90年代初,费兴耀来到新华路派出所工作,他的管段新华路街道是典型的“上海新里弄”,新老住宅并存,中外居民共居。那个年头,通讯并不发达,手机还叫“大哥大”,为了让群众第一时间能够联系到自己,费兴耀便印了一叠“警民联系卡”,直接向大家公布了自己的bp机号码,老住户都记得,当年那个年轻的民警挨家挨户敲开大家的门,“您好,有事按上面印的联系方法找我。”24小时待命的他,随“call”随到,辖区居民都亲切地他是“当代马天民”。
2002年,王沪荣成为了虹桥新城的一名社区民警。虹桥新城是当时周家桥90年代启动动拆迁后,第一批建造的高档住宅小区。王沪荣回忆道,这些居民很儒雅,但是不容易沟通,他们不跟社区民警打招呼,更不会让自己进门去聊天说家常。于是王沪荣利用手机发布短消息来提醒大家相关安全事项。
而如今,“微信警务室”已经取代手机短信成为了王沪荣与居民之间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他会根据近期辖区发案情况,针对独居老人、弱势群体发送不同的防范信息。王沪荣粗粗算了一下,他发送各类短信已有2000余条。从“线上”打开突破口,拉近了他和居民间的距离。
治安防范
费兴耀:群防群治铸人防
王沪荣:智能设备为技防
防患于未然是治安工作的根本。早在1998年,费兴耀就组建了一支夜间巡逻队,每晚他都带队巡逻。有了守护神,社区安全性大大增强,盗窃发案率明显下降。同时,费兴耀还把一大批活跃的居民培养为治安信息员,11年间为派出所提供有效线索150余条。
与其说是王沪荣更青睐“技防”,倒不如说是他是顺势而为。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让他能在小区里更好地推进技防设施升级改造:小区安装电子围栏,48只监控摄像头全面升级,28扇楼道门统一升级为电子门禁系统,地下室还新增13扇防盗门,堵住了原先的漏洞。
户籍管理
费兴耀:实有人口建档管
王沪荣:巧用门禁底数清
辖区群众鱼龙混杂,但要进行管理可难不倒费兴耀,当时,他研究了一套“费兴耀工作法”。
在走访居民和采集治安信息过程中,费兴耀发现辖区内人户分离、房屋租赁及外来人口的情况很多。于是,便利用业余时间对地区人员住户进行了汇总分析,并用红、蓝、黄、白等各种颜色表格将每户人员按照常住、人户分离、房屋租赁和外来人口等情况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建立了便于管理的一整套基础手册型资料,这套资料被称为一薄五册。
辖区居民一户一档装订成册,同时还有境外人员情况表、公司企业情况表、辖区视线人员表和重点人员表等。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费兴耀还会定期及时对各类表格进行更新,做到对辖区情况明,底数清。后来这套方法成为了新华路派出所“实有人口管理法”的雏形,更是得到了分局和市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虹桥新城,王沪荣管理起实有人口,还要从安装实名制ic门禁卡说起。为了消除住户对实名制门禁卡会泄露个人隐私的疑议,王沪荣不厌其烦,一户户上门为大家解释,直到得到居民们的认可。
仅仅过了一个月,小区里4000多户居民前来办理门禁卡,总数达到93%。一人一卡,各不相同,由卡到人,绑定手机:户籍自住的,人在户不在的,户在人不在的,来沪人员自购的,来沪人员租赁的,户籍亲属来住的,来沪人员投亲的……共分8大类13种情况,分类管理,限时限人。
新的门禁卡运行起来后,长期存在的“群租”这一顽疾竟也不治而愈了,而户籍信息也借此机会全部登记在册,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为民警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渗透在民警工作的点滴,尽管时间在不断向前,但优秀民警所保有的初心不变,两位特级民警只是一个缩影。在岁月长河奔涌中,还有更多这样一心为民的好警察,他们与时代交织,谱写了平安上海、平安长宁的美丽篇章。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