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万商云集 近悦远来”的国际消费城市 ——上海商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
2018-12-18 15:28:00发布66次查看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商业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之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商业企业和技术,主动进行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商业演化进程。上海商业成为上海改革开放40年来最好的经济领域之一,走在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成为“万商云集、近悦远来”的国际消费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商业流通方式,逐步从封闭式、单渠道、多环节,转变为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商品市场体系,逐步从狭隘的内循环,转变为立足大商业、组织大流通、发展大市场;商业企业管理,逐步从行政直接干预,转变为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商业运行机制,逐步从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调节、自由流通;商业业态和经营方式,逐步从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商业、智慧零售、连锁经营大发展;商业经济结构,逐步从基本国有经济垄断,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商业企业组织形式,逐步从单元投资主体,转变为多元投资和集团化、股份化,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新格局;商业设施建设,逐步从改造陈旧落后,转变为现代化、智能化购物环境。
1978-1991年:探索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上海商业在新的起点迎来大发展。上海开始重建集体商业,恢复和发展个体商业,推动商业企业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改革,使企业有了实质性的自主权。同时,积极推动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发展形成了大小结合、批零兼有、遍布城乡、各具特色的市场网络。上海商业设施建设也开始起步,弥补商业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这个阶段,上海消费品市场实现了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基本平衡,告别“短缺时代”,逐渐从“卖方市场”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
1992-2001年:快速推进。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上海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进一步深化改革商贸企业,推动商贸流通扩大开放,积极组建商贸企业集团。这个阶段,上海积极学习、跟随世界先进经验,积极引进外资超商、快餐、百货、购物中心等新业态,中外合资商业为上海商业的发展树立了样板,促进了上海商业的提升和发展,推动上海商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上海商业用十年多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五十年的业态演进过程,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和市场化,缩短了与国际现代商业的差距,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
2002-2007年:开放深化。进入21世纪,上海商业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开创了从未有过的发展新局面。上海推进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第一次编制形成《上海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纲要(2009-2020年)》,推进市区地标性商圈建设,加快国际化购物中心和国际品牌集聚地建设,命名了20个商业特色街区,进一步丰富了商业布局体系,满足特色消费需求。与此同时,电子商务逐步兴起,并逐步从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支付手段多样化、移动化,网购从PC端逐步转到移动端。
2008年至今:转型创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上海商业面临外需不足和内需疲软的双重压力。上海整合外经贸委(外资委)的职责、经委的商业管理职责,组建市商务委员会,统领全市内贸和外贸的发展,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上海商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阶段,消费需求加快升级,高品质、个性化、体验化、服务化消费渐成主流,大数据、虚拟现实、智能支付、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广泛应用,各种融合创新技术应用和内容服务创新的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带动了上海商业新一轮转型创新发展。上海零售业态和经营模式,逐步从跟随到超越,由探索到领跑,从引进到创新。
回顾过去,上海商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商业管理体制精简高效,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组建集团,政企分开,行业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调动各方积极性。1988年市政府财贸办公室开始改革市、区县商业管理体制,把原由市商业专业公司管理的行政管理权限下放给各区县财贸办公室管理,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2003年成立了新的市经济委员会。2008年组建市商务委员会。2016年,上海率先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探索建立“市场决定、政府有为、社会协同”三位一体的现代流通治理模式,全面推进完成12个方面37项内贸改革试点任务,上海形成的8项试点经验列入全国37项可复制推广试点经验。
二、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有效激发市场发展活力
1987年6月,豫园商城股份公司成立,拉开了上海商业股份制改革的序幕。九十年代初又先后组建了市百一店、华联商厦、食品一店、新世界城等多家商业股份制公司。上海中外合资商业企业从宾馆、快餐延伸到百货、超商、专业专卖店。国营大中型企业在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利改税,并逐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2017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集体经济零售额占0.8%,私营经济零售额占18.9%,股份制经济零售额占10.5%,外商、港澳台商业等外资经济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5%,其他占31.2%。多种经济类型、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系已经形成。
三、商业规模能级不断提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经过40年的发展,上海商业规模呈现几何式增长。2017,商品销售总额达11.3万亿元,是1978年303亿元的373倍,平均年增长16.38%;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万亿元,是1978年的54亿元增长了219倍,平均年递增14.81%。截至2016年末,全市商场店铺面积为7472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33倍。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商业营业建筑面积达到3.1平方米,而在1978年仅为0.21平方米。商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也大大提高,1978年上海商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48%,到2017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5.9%。上海商业就业人数超过325万人,贡献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商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四、从“3街1场”到“31”布局,上海商业格局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商业街主要是“3街1场”(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豫园商场),现在已经形成了市级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31”布局体系。市级商业中心15个、地区级商业中心超过30个、特色商业街区67个。中心城区南京路、南京西路等市级商业中心通过更新改造、业态优化、品牌调整等,加快向世界级商圈发展。郊区依托新城新市镇发展和轨道交通站点建设,逐渐形成一批现代化新城商业中心和轨交站点型商业中心,依托丰富的生态景点资源,建成一批商旅文体融合项目。社区商业加快布局建设,逐步向精细化、集成化、平台化发展,实虚结合的社区商业布局体系加快形成。据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17年全市连锁商业网点达到16992家,连锁经营的业态业种已达到100多种。
五、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全国商业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商业设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1987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商业股份公司——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餐饮公司——肯德基公司外滩门店。1991年,全国第一家连锁经营超市公司——上海联华超市公司。1992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第一八佰伴新世纪商厦。大型百货商厦、购物中心等一大批现代化新型商业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伴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和住宅建设,商业深入社区、延伸郊区,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商业、文化、展览展示相结合,零售与餐饮跨界,线上线下融合,盒马鲜生、RISO、超级物种等跨界零售新物种竞相登场,猩便利、苏宁BIU店等无人店层出不穷,食行生鲜、万有集市等“互联网社区服务”新模式百花齐放。2017年网上商店零售额143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2%。
六、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2018年,上海提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建设“万商云集、近悦远来”的国际消费城市。上海已成为国际高端品牌的聚集地,国内知名品牌、中华老字号品牌的集合地。根据世邦威理仕的最新报告,上海全球零售商集聚度已达55.3%,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仅次于迪拜,位列第二位。上海国际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已超过90%,众多国际高端品牌纷纷选择上海作为亚太地区总部的所在地。全市共有“中华老字号”和“上海老字号”品牌222家,居全国首位。2017年在沪举办全国首发活动的品牌有1265个,举办各种发布活动592场,有226家首店进入上海市场,数量占全国的近50%,首店、旗舰店数量全国第一。上海也是全国最大的进口消费品集散地,上海口岸的服装、化妆品、葡萄酒和汽车进口额分别占到全国的70%、53%、33%、48%。时尚引领度不断提升,上海成为“亚洲最时尚城市”,上海时装周发展成为世界第五大时装周。
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展望未来,上海商业围绕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紧紧抓住进口博览会的重大契机,主动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推动商业加快创新转型发展,积极挖掘消费增长潜力,提升消费贡献度、消费创新度、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消费满意度。
上海商业既要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引进和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新业态、新模式;又要集聚全球优质商业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培育在国内外叫得响的上海自主品牌,提升上海商业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更要结合城市有机更新与精细化管理,加快存量改造、业态升级、模式创新,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服务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新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