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黄浦红色文化之魂 展黄浦海派文化之魅
2018-12-19 10:24:17发布56次查看
据黄浦区消息: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基因与标识,也是一个城区文明软实力的重要基石。拥有丰富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在提升标识度的语境下,如何活化、释放深厚的资源积淀?黄浦区提出,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扬黄浦红色文化之魂,展黄浦海派文化之魅,传黄浦江南文化之蕴,把展现城区文化标识度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助推黄浦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核心区。
打造开天辟地红色文化根植地
黄浦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所在区,是共青团的发源地、国歌唱响地、解放上海第一面红旗的升起地。如何坚持用好用足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擦亮红色文化地标、做好红色文化体验?
今年,黄浦区制定颁布《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发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脉和独一无二的资源集聚优势,全力以赴打造开天辟地红色文化根植地。
为了激活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黄浦开展了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不忘初心——建党精神弘扬践行专项行动,并首次明确,将以打造一大会址纪念馆周边红色一平方公里为重点,打造红色文化地标,全面梳理排摸区内红色文化资源,制定分类保护方案。实现红色文化全域流动,提升城区红色文化影响力、辐射力。
同时,黄浦还加大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力度,筹建红色文化体验中心,成立红色基因传播社会组织,组建红色文化讲师团,线上线下相结合讲述红色革命故事,创新请进来接受红色教育、走出去传播红色文化模式。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共产党宣言》170周年等专题展览,创作推出一批红色主题文艺作品,继续打磨《追寻——黄浦区红色遗迹巡礼情景诗剧》《信念——红色家书情景朗诵剧》,创排《难忘1921》舞台剧,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年,黄浦区委组织部依托滨江党建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i-party党性教育品牌,通过创新常态化、艺术化、现场化、个性化、云端化的教育手段和活动形式,分层分类深入开展党性教育,激励广大党员践行党的诞生地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增强不辱门楣、走在前列的信心与决心。
打造开放创新海派文化辐射地
黄浦区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曾经拥有过国内数量最多、密度最高、市场最火的剧场,涌现过一大批名家名团名作,堪称我国南方最大的戏码头。为激活底蕴、盘活资源、释放活力,2016年,《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实施,整体构筑活力中心及外滩集群、创意码头集群、世博滨江集群、新天地集群、复兴路集群一中心、五集群的发展格局。
目前,区域内正常运营的剧场和展演空间30多个,其中活力中心所在的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内,正常运营的剧场及展演空间21个,包括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天蟾逸夫舞台等地标性设施,人民大舞台、共舞台、新光影艺苑等活跃的大中小剧场,以及大世界城市舞台、曲艺茶馆、非遗剧场等特色化演出空间。区域内主要剧场演出中,戏曲、音乐剧、音乐会占全市1/3以上,成为三大演出品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总体部署,把人民广场地区打造成最具上海文化标识、最有国际影响的演艺集聚区,今年8月,黄浦区与市委宣传部联手,通过媒体公告、全球征集和部门推荐、专家研讨的方式,共同开展人民广场演艺区征名工作。经反复讨论并报市委同意,人民广场演艺区正式定名为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未来,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将坚持以政治方向为底线,以追求卓越为取向,以多元融合为基础,以开放创新为主线,努力建设最高剧场密度、最大集聚效应、最强协同合作、最广市场空间、最优服务环境的演艺活力区。
黄浦承载了上海700余年建城史和170余年开埠史。多年来,黄浦始终坚持做大做强海派文化优势,让国际风尚与东方审美、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深厚历史与未来潮流相互碰撞交融,力争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骨干文化企业,推进一批业态融合、辐射广泛的重大文化项目,汇聚一批思想活跃、创意丰富的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创新发展模式,使黄浦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同口径比重3-5个百分点,到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
打造继往开来江南文化传扬地
黄浦独特的石库门文化、老城厢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港口海运文化是上海江南文化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黄浦始终坚持弘扬彰显江南文化力量,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激发城区文化底蕴活力,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引导人们从正确认知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为新时代江南文化打造新舞台。
以前只能在外面看看的老建筑,现在可走进可倾听可体验了。今年,黄浦区实现了阅读建筑全覆盖。点上,实现前四批共206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以及4处国家级和市级名人故居的扫码阅读建设,市民游客可以在建筑铭牌上扫码了解建筑的前世今生,倾听音频导览。线上,推出以历史建筑为特色要素的微旅行线路17条,搭配宣传导册。关注黄浦最上海官微,或路遇i字样的旅游咨询中心,或是家门口的居委会,都可以找到阅读建筑城市微旅行线路信息和图册,按图索骥,深入外滩、南东、瑞金和淮海社区,用脚步体验美好家园。
此外,黄浦还开展了传统文化传承专项行动。以非遗进社区、校园、商区、园区为重点,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浦的生命力。充分发挥黄浦非遗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上海大世界?黄浦非遗保护分中心建设,以大世界城市舞台品牌为抓手,促进国内各地与上海开展非遗文化交流,搭建一带一路非遗国际交流平台;加大上海灯彩制作技艺豫园灯会周虎臣手工制笔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宣传力度,加大海派剪纸培罗蒙西服奉帮裁缝制作技艺露香园顾绣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推广;继续推进豫园、田子坊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和生产性保护实验基地建设。利用好何克明、李守白等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载体,积极开展各类传承教学,建设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培养非遗传承接班人。
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高地
局门路620号门前有一面创文明城区,做黄浦文明人的涂鸦墙,总是能够吸引周边居民和过路游客的目光。这面手绘墙以金光映日的银杏叶铺底,上绘屹立于黄浦江上的卡通版卢浦大桥,并标注社会主义价值观字样。停下脚步的市民在仔细欣赏之余,纷纷举起手机在手绘墙前自拍,上传至社交网站。这样的与城市景观相融合、与城市历史文化相承接、与市民欣赏习惯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手绘墙,目前在黄浦区共有300余幅、2000多平方米,分布在区内十余处工地围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人们从价值遵循向生活习惯转变。
今年以来,黄浦区通过广泛征集和定向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校师生、驻区单位员工积极参与手绘墙制作。这些精心设计的手绘墙,围绕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市民修身、诚信教育、培育勤劳节俭观念、传承孝道和敬老风尚、倡导文明旅游等内容,显得质朴亲切,将中国精神、上海文化、黄浦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总结师生手绘墙经验成果的基础上,黄浦区逐步在全区40个工地围墙复制推广这一做法。如今,北京东路、四川中路、凤阳路、河南南路等一批工地围墙也旧貌换新颜,既推动城市面貌的微更新,让城市更整洁,也增添一道人文美景,让城区更具温度。
要让手绘墙等公益广告真正发挥出宣传阵地作用,设计者还需要考虑营造与社区建筑和街区风格相融合的形式。如瑞金社区地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区域内有大量别具风格的保护建筑。在孙中山故居外墙,手绘丰子恺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以漫画的形式提升了宣传的活力。在瑞金宾馆的透绿围墙外,中英文双语核心价值观铜质宣传标语与社区景观相映成趣。而思南路、南昌路、皋兰路沿街透绿围栏,则以扇形与竖幅画条搭配的公益广告吸引游客伫足留影,做到入眼、入耳、入心。南昌路善庆坊社区则在围墙上手绘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生活场景连环画,使更新后的小区既有艺术氛围,更增添居民群众向上向善的行动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延伸至基层最后1米。
此外,为了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区精气神,黄浦还通过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放大正能量,弘扬新风正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黄浦区广泛开展黄浦好人评选,积极举办道德模范在身边主题宣传活动,在全区进一步营造学习道德模范,做好人、办好事的良好社会氛围,2018年上半年共评选出黄浦好人10名、黄浦好人提名10人。在区级先进人物评选的同时,积极向中央、上海市推荐,今年以来,1名黄浦好人获2018年感动上海提名,2名荣登2018年11月中国好人榜。通过深入发掘、评选、宣传一批事迹突出、群众公认、典型性强的先进典型、凡人善举,激励和引导全社会学好人、做好人,培育新时代的道德模范。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