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青浦改革开放40周年口述实录:“富民”模式诞生记

2018-12-19 9:24:02发布42次查看
  “富民”模式诞生记
华东地区首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创建录
口述前记
周文武,1946年12月生。曾先后担任上海市青浦县蒸淀乡(镇)乡(镇)长、党委书记,是上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创建人之一。
我是1992年3月接受县委组织部的调动,到蒸淀乡担任乡长、党委书记的,1994年7月,蒸淀撤乡建镇后,又先后担任镇长、镇党委书记,直到2001年4月才离开。在蒸淀工作的10年,是我人生轨迹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特别是创建私营开发区,探索富民新模式的实践。
统一思想创“富民”
我刚到蒸淀任职,首先要做的必要功课是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摸清实情。经过多次的下乡调研,与群众的广泛接触,我对蒸淀乡情有了基本了解。蒸淀乡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上海市区,交通条件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所有制结构单一,百姓思想保守,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分配等各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县末位,全年财政收入只有100万元,难以“养家糊口”,更谈不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上1991年7月,为贯彻中央和市委的指示,确保太湖流域安全度汛,青浦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炸开红旗荡,泄洪抗灾,使蒸淀乡的大片农田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这对原本经济薄弱的蒸淀更加“雪上加霜”,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难度。
面对困难局面,我作为乡长压力很大、担子很重,当时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发展地方经济,我时常与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聚在一起,寻找蒸淀地区生产自救,发展经济的突破口;谈论蒸淀的区域优势、发展模式、规划程序、难点与关键,对各种各样想法、建议作反复的思考和梳理。我们认为,如果照搬照抄兄弟乡镇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那是偏离蒸淀实际,不可取的。只有群策群力,创新思维,另辟新路,发展私营经济,才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蒸淀社会现实,民意需求。于是,我们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决定“换脑子、壮胆子”,达成共识,形成了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吸引私营企业落户,加快蒸淀发展的初步构想。
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就是采取灵活的政策,为私营经济搭建平台,集中老百姓的钱,不花或少花国家的财政资金,搞建设、促发展、惠民生。初创时,我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政治压力与经济压力,面对压力是退缩还是前进,困惑着党政班子每一位成员。当时,领导班子横下心,集体讨论、集体决定、集体担当!万一砸了,都作好了“打道回府”的最坏打算。于是大家拧成一股绳,加强学习,反复研究,寻找政策导向和有利条件,捕捉信息抓机遇。一是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已有先例,湖北省黄石市创办的全国第一家私营经济开发区已取得成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二是政府鼓励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工商局公布了14条鼓励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三是蒸淀拥有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家庭工业(编织)有一定基础;四是蒸淀处于苏浙沪结合的“金三角”,陆上与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五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理论指导,发展私营经济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增强了我们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决心。特别是小平的南方谈话,消除了种种顾虑,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最终把党员干部、广大群众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委政府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意图上来。大家决心把蒸淀私营经济开发区办早、办好。
群策群力建“富民”
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虽然有了可行的设想,但要成为现实,还必须取得县委、县政府的同意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百姓的支持。于是,我们多次倾听老干部、老同志以及工商、税务等部门意见,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召开各种类型的群众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凝聚群众智慧,达到在沟通中得到理解和支持的目的。1992年4月,由我与乡党委书记杜光喜、分管工业副乡长郭连学向县委书记于根生汇报工作时,主要谈到了蒸淀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的目的、思路与做法。于根生肯定了我们乡班子敢于创新的精神,并为私营经济开发区取名为“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意在“利在国家,富在人民”),同时也提出了要注意工作方法,与主抓工业的副县长吴学锋进一步沟通。于是我们抓住吴学锋来蒸淀调研的有利时机,具体汇报商讨了创办“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整体思路。吴学锋对蒸淀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表示赞赏,并要求蒸淀乡党委政府用书面报告形式向县委、县政府请示。5月,蒸淀乡党委政府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创办“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报告。于根生收到蒸淀乡关于创办“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报告后,兴奋地说:“只要这个创造性的计划实现,那会是华东地区第一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县委县政府一定要全力支持”。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协调下,县计划委员会给予立项,县工商局给予注册登记,税务局领导表示:我们应该开通老百姓的致富之道,为百姓的致富大业做点实事,一定派优秀干部职工到现场办公。初创时,一无资金、二无场所、三无模式,困扰着蒸淀乡党员干部,筹集资金、选择场所、寻找模式成了党委政府创办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第一要务。筹集资金:党委、政府动员全镇人民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政府向银行贷款50万元,党员干部、企业经理带头集资53万元(党政班子成员每人集资3000元)作为第一期工程启动资金;选择场所:党政班子经过调研论证,决定把开发区设置在紧靠蒸淀集镇,交通相对便利的厍浜村,并辟地712亩作为“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基地;寻找模式: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筹建组骨干赴湖北省黄石市全国第一家私营经济开发区考察取经,经过考察,结合规划,决定把开发区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和办公区,分三期建设,经过紧锣密鼓筹建准备,资金、基地、模式都有了底气,第一期1.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开始兴建。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不仅要有资金、基地、模式的保障,还必须有“三通一平”(即:通路、通电、通水,平整土地)基础设施,班子决定,主要工程由镇建筑公司承担,辅助劳力分解到各机关、直属单位以及村级干部义务劳动,从会议通过到基础工程启动,共组织党员干部、职工村民参加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首期工程建设义务劳动30天,参加人数约25200人次,运送泥土1.2万立方米,平整土地9920平方米。
经过“富民人”近一个月的挑灯夜战,1.1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商住两用房拔地而起,800kv容量变电站,100门程控电话如期到位,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话和通气基础设施形成网络,工商、税务、金融、电讯、治安等管理服务机构相继建立。1992年7月24日,上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通气说明会在上海市农业银行青浦招待所召开,宣告了华东地区首个私营经济开发区——上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成立。7月25日,上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在上海虹桥路樱花度假村会务中心,召开了上海有史以来第一个私营经济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拉开了上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序幕,8月正式对外招商。至当年年底,仅仅5个月的时间就有108家各类企业到“富民”落户,完成产值2000万元,税收37万元。达到了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见效的预期效果。
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创立后,我认识到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管理是关键,如何选拔重用人才,建立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党政领导班子的中心议题。党委政府选派一名主管工业的副镇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选择有基层工作经验,善于奉献,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组成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及富民实业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管理委员会主抓行政管理,实业公司主抓招商引资,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协调发展。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以“筑金巢引凤凰”为总目标,以招商布点、宣传推介、上门恳谈为方法,以边建设、边招商、边管理为措施,以特殊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惠的税收,简便的手续,低廉的厂房租贷,一条龙全程服务为宗旨,赢得了投资者的信赖,“统一规划、成片开发、配套政策、优化服务、自主经营、综合管理”的富民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赞赏和肯定。一批批来自市区、郊区和外省市的投资者从上海市区、苏浙地区远道而来咨询、购房、注册开业。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创办一年,注册私营者569户,完成产值5亿元,上缴税收1200万元。蒸淀乡的产值增长率和利润增长幅度均居全县之首。
集思广益强“富民”
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成功创建,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1992年11月,市农委和青浦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领导前来“富民”祝贺;年底,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沈祖伦两次途经“富民”考察,连连赞赏“这是个大胆的创举,不花国家一分钱,体现了改革的方向。”许多领导专家接踵而来,其中吴邦国视察“富民”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93年5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到“富民”视察,根据安排,由我代表蒸淀乡党委政府作20分钟的工作汇报,由于我参与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策划和创建,所以,汇报随口而出,超出了预定的时间,结果讲了约40分钟,市委书记吴邦国饶有兴致地听我的汇报,同时拍拍我的肩膀说;“现在的上海私营经济不是发展过头,而是发展不够,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党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政策保持稳定不变。我为富民撑腰。”“我为富民撑腰”这短短的一句话,给了蒸淀干部群众巨大的鼓舞,领导的讲话,是对蒸淀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果断决策创建华东地区首个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赞赏,是对“富民人”勇于实践,敢为天下先创新精神的肯定,激励着“富民人”在内外协调宽松的环境中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从此,发展势头一日千里,“富民”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一年后,“富民”的成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赞誉,青浦县与邻近区县乡镇领导纷纷现场取经,开拓视野,名称各异的经济小区破土而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富民”怎么办?“富民人”开阔胸怀、总结经验、大胆创新,调整完善了发展“富民”六条措施:一是扩大宣传效应,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广告,大造舆论,在上海市区等主要周边城市、沿海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二是设立办事机构,在青浦中心城区、上海市中心设立驻青、驻沪办事处,方便私营企业办理各种业务,减少私营业主的往返徒劳;三是建立管理服务网络,坚持对纳税大户实行定人、定期回访,协助私营企业年检、换证、验证,提高验证效率;四是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回访,创办《富民通讯》,使私营业主投资“富民”,心系“富民”,增强富民私营开发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五是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开展每年一次的评选表彰,设立各种奖项,鼓励企业诚实守信,科学发展;六是推进规范管理,想方设法解决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方法的转变、思路的更新,营造了一个“亲商、重商、护商、扶商”的氛围,招商引资的业主越来越多,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始终走在华东地区私营经济开发区前沿。
“统一规划、成片开发、配套政策、优化服务、自主经营、综合管理”的富民模式,创出了富民品牌,树立了富民形象,展现了富民风采,加快了富民发展。“富民模式”的创立发展了地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推进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地方财政用于支农基金5323.18万元;教育基金20075.05万元;市政建设7521.72万元;帮困基金108万元。集镇规模一年之内扩大了一倍,至2002年,共建住宅10万平方米,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农民变成了居民,贫穷变为富裕,达到了改革成果让百姓共享的效果。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