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公厕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让公厕服务更“亲民”,崇明下足了功夫。 从细节处改善公厕 据区环卫所相关负责人蔡磊介绍,目前全区共有环卫公厕224座(其中城镇地区106座,农村地区118座;一类公厕4座、二类公厕28座、三类公厕192座),移动式应急保障公厕4座。全区公厕均已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完善(没有改造条件的除外)。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方案,目前所有乡镇正积极落实对不达标公厕的升级改造工作,城桥镇地区改造效果尤为明显,公厕按照规定完善了通风设施,原本的通槽式便池被改造为既卫生又雅观的独立式单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多个公厕改建过程中,男女厕位比例得到重新安排,使男女厕位比尽量达到1:1.5,改善了女性公厕前排长队的问题。 从2017年初开始,许多公厕内安装了蹲位安全扶手,方便残障及年老体弱人群。在记者走访城内西门路上的公厕时,发现公厕内正在安装雨伞架,负责人潘飞说:“最近下雨天多,雨伞上都是水,滴到地上很滑,会造成安全隐患。”防滑地毯、雨伞架、残疾人通道……从小物件、小改造开始,对细节的不断完善使得崇明的公共厕所环境越来越好。 让新设备有人情味 事实上,公厕的整洁离不开保洁员的辛勤付出。根据人流量不同,崇明设立了看管式公厕和轮回打扫式公厕。轮回打扫式公厕实施循环公厕保洁模式,看管式公厕则实行跟踪保洁法,做到随用随保洁,确保公厕管理服务常态长效。 陈阿姨是南门码头处公厕的保洁员。占地100多平方米的公厕每天平均都要接纳近千人的客流。除了每天例行的整体打扫,陈阿姨在大流量后都会及时清扫,保证瓷砖地面、墙面的整洁。另外,24座看管式公厕内还摆放了绿色植物,公厕环境变得更美观了。 陈阿姨还向记者介绍,公厕内增设的“第三卫生间”,配置成人自动坐便器、儿童小便器、成人小便器、多功能台、儿童安全座椅、落地式烘手机、除臭器、成人洗手盆、儿童洗手盆、挂衣钩……进一步完善了公厕的使用功能,解决了特殊对象如厕不便的问题。 不少特殊对象对“第三卫生间”的启用赞不绝口。市民张先生表示,妻子是伤残人士,不能下地走路,只能坐着轮椅。以前带妻子到这里上厕所,有些不方便。“有了‘第三卫生间’方便多了,也不会打扰到其他人,而且还有扶手等设备,安全多了。” 此外,为让老百姓更好地使用公厕里的便民新设备,几乎所有的设备旁都附上了详细的使用说明。记者注意到,在“第三卫生间”中,马桶旁伸手可及的地方还有一个紧急呼叫按钮,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市民可以及时得到工作人员的帮助。 目前,全区共有7座“第三卫生间”,主要分布在文化商业街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