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作为中国的第三大岛,是很多都市人休闲度假的目的地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崇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家电、纺织品不仅经销全国,甚至出口海外。改革开放40年间,崇明为何在经济发展方面闯出一片天之后,又走上生态立岛的转型发展之路?而今迈步从头越,就让我们和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一起,聚焦崇明。 崇明区档案馆里珍藏着三台老家电:芳芳洗衣机、远东葵花牌电冰箱、荷花牌电扇,虽然外观已经斑驳,却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崇明经济的腾飞。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崇明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万里牌电吹风占领了全国90%以上的市场,内地首条进口的冰箱制造流水线落户崇明,远东、阿里斯顿电冰箱成为当时最紧俏的商品之一。 原远东冰箱厂机修组组长 王事凡:“冰箱票紧张,500块一张,自己的亲戚,包括自己家属、身边人都托我买。” 1992年,当时的崇明工农业总产值达46.68亿元,位列全国百强县中的第50位,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国其他地方也办起了家电厂,买家电不再凭票供应,崇明的经济出现了阵痛期。 原崇明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陆一:“交通成本太高,我们产品都要运到岛外销售,我们的原料都要从岛外运进来的,一个集装箱的成本增加900块,这样的竞争,我们是无法开展的。” 与此同时,家电生产、纺织业带来的污染,成为老百姓投诉的热点,比如棉纺厂、织布厂、调染厂聚集的三星镇,虽然场里都安装了环保设施,但处理能力有限。 崇明三星镇协进村村民 龚志安:“一到天下雨,环保处理的污水都溢出来,到河里面去了。” 进入新世纪,生态成了崇明发展的关键词,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将崇明建设成为生态岛,自此崇明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首先被纳入关停并转全面整改的名单,在三兴镇漂染厂、纺织厂已经全部关停,腾出来的土地被改造成了海棠花溪生态廊道。 2010年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出炉,此后启动了一批生态项目,而随着长江隧桥的开通,崇明与市区间的交通更加便捷。房车露营地、特色农家乐、高端有机农业,绿色崇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 崇明区发改委主任 张立新:“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崇明生态岛国际的评估报告,并作为典型的案例,编入了其绿色经济的教材,并向全球42个岛国推介。” 根据崇明2035总体规划,到2035年,崇明将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 崇明区区长 李政:“我们将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全力打造上海最美丽的生态名片,加快建设上海最美丽的乡村,让崇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活更幸福,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崇明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