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李碧云教书育人工作室”结合天津市南开小学校长团的学习观摩活动,在华阳校区六楼圆桌会议室开展了本学期第三次语文教研活动。参与活动的有天津南开区骨干教师团队,区教研员特级教师王林琳老师,王颖老师,上海市研究生团队导师即工作室主持人李碧云老师,长宁区研究生团队成员及“李碧云教书育人工作室”所有成员。活动中,工作室成员陈丽缘老师执教了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镇定的女主人》,这也是她为下个月即将在区研究生团队展示所尝试的第三次试教。
课堂上,陈老师始终围绕“镇定”一词,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揭示课题,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词语“镇定”;第二,初读课文,抓住“眼镜蛇毒、客人们吃喝说笑”感受情况危急,通过情境创设初步感受女主人的镇定;第三,精读课文,充分体悟女主人在紧急情况下仍然能机智冷静地“吩咐保姆”并和客人们“保持说笑”,从而进一步理解词语“镇定”;第四,升华内容,借助板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再次感受女主人的镇定。
其中“指导学生把女主人吩咐保姆的内容说清楚”是本堂课上的重点环节。教学中,陈老师有层次地指导:第一步,帮助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即想要知道女主人的“吩咐”,我们该关注哪些内容呢?学生马上会发现,可以关注保姆的动作,也要关注女主人事后和客人们的解释。第二步,通过对比保姆的动作和女主人的话,引导孩子自主发现两段话的不同之处。在理解词语“吩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一步分析哪些内容该吩咐,哪些内容不该吩咐。第三步,引导学生注意表述的完整性:女主人在“吩咐”时除了要说明方法,还要说明情况,告诉保姆为什么这么做,否则保姆心里会有疑问。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常人听到有眼镜蛇一定会慌张,所以女主人在“吩咐”时首先要提醒保姆“别慌、别动”。通过老师的层层指导,帮助拓宽学生思维的长度和广度,提高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课后,特级教师王林琳老师,李碧云老师分别就这堂课前后几次的修改思路和大家做了解读,并对比分析了几次试教出现的问题予以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当老师的预测和孩子即时生成的内容有出入时,我们应该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带着问题牵着孩子的手去解决问题。这虽然对老师来说会比较有挑战,需要从学生即时生成的回答中生成方案,但是对孩子们而言,这才是真正活力的课堂。今天的课堂中也有几个孩子的回答是出乎老师意料的,李老师在评课时也给予了指导,比如:当孩子说“眼镜蛇爱喝牛奶”这个条件必须要吩咐时,老师可以这样回应:爱喝牛奶是眼镜蛇的爱好。爱好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是否非说不可呢?再比如:当孩子说“因为穿过客厅才能把牛奶放在阳台上”时,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因为这就是孩子真实的想法。这时,老师可以追问:再想想看,蛇在哪儿?蛇在客厅呀。那么这时候学生就会明白“端着热牛奶穿过客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开蛇。通过李老师的解读和指导,在座的老师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更为清晰。
最后,工作室的沈张军老师以《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和《理解为先模式》两本书所阐述的“理解为先”(understanding by design,即ubd)为理论框架,对《镇定的女主人》一课的作业练习进行分析说明。
每一次试教都创造了不同的情境,对工作室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宝贵的经历。只有做好充分的预测,不停地反思,总结经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游刃有余,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耐心倾听、及时有效地回应,考验了老师的功底。路漫漫,我们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