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海医疗人才援疆:做喀什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2018-12-17 4:59:17发布58次查看

喀什的白杨树,高且挺拔。它的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的枝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它的叶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喀什的白杨林是西北的卫士,携手对抗风沙的侵蚀。
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启动,两地携手打造“医疗联合体”,通过前后方、医院和卫生院等多层次联动,形成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如同在喀什地区栽下一棵棵白杨。“以院包科”“传帮带”“师带徒”“远程会诊”“三下乡义诊”等对口支援方式在喀什实施推广,上海栽种的白杨早已成林,根根相连。沪喀两地的“白衣天使”心手相连,共同守护南疆人民的健康。
规范流程提升医疗软实力
2010年以来,上海援疆力量累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派出156名医疗人才赴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上海援疆医疗团队从医院管理、临床诊疗、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多个角度,全面深入持续地帮扶喀什二院提升综合诊疗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1月,喀什二院以自治区所有参评医院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
喀什二院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建立危重病人转接绿色通道,尽力缓解南疆地区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上海各级医疗行政部门、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力量在“后方支援”,进一步支持在“前方工作”的援疆医疗团队,实现由单纯的人力资源援疆向系统的综合资源援疆的转变。上海的中山、华山等八家三甲医院与喀什二院携手打造了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等八个临床医学中心,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喀什二院联合成立实验研究中心,形成了上海三甲医院扶持喀什二院的“8+1”模式。
一方面,喀什医疗水平在硬件和技术上进展迅速,另一方面,沪喀两地正携手提升本地医疗的软实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强化规范操作流程。
刚刚来到喀什,上海援疆医生陶然君对本地情况还不太熟悉,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让他至今耿耿于怀。喀什二院与巴楚县医院建了微信群,方便本地病患快捷转院治疗。很快有人通过微信群请求援助:一位病人怀孕三个多月,自己买打胎药造成流产大出血,须转院。陶医生叫上了妇产科另两位上海医生,晚上9点起就在急诊室等,足足等了一个小时也没等到,结果一问,救护车直接把病人送到icu病房了。
陶医生有点没想通:在他看来,救护车把病人送急诊,医生接诊评估病情后再决定下一步治疗计划,这是上海医院默认的操作流程。后来,他反思,“新事物,总是在不断磨合当中”,当天应该先报医务科,跟本地医务工作者们沟通好。好在上海医生及时赶去icu病房救治,手术非常成功,病人现已康复出院。
援疆医生一般都会碰到类似的新问题。喀什地区的病人,大多数患有常见病,可一旦遇到危重病人,“病情往往比想象中更严重”。说到那位大出血的女病人,妇科的陆佳琦医生仍有一点后怕:“这种妊娠期的感染非常危险,是致命的。”
小病为什么转变成重病,陆医生总结出两个原因:一是本地病人欠缺基本的卫生观念、普查观念,不主动寻医。他收治的病人里,很少有人做过常规的妇科肿瘤筛查,这也导致南疆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非常高,而且一经发现就是晚期。二是本地医疗水平和上海仍有差距。援疆医生个人精力有限,要带动本地医生提升治疗水平,就必须把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化。
规范化的诊疗流程是建立现代化医疗体系的重中之重,一些常见病该怎么一步一步检查和治疗,上海医生都知道。“每年都有‘指南’传达下来,告诉我们这个病该怎么治。”
同时,南疆地区在医疗科研方面的潜力有待挖掘。
援疆医生发现,很多病例在上海是看不到的,而这些宝贵资料,一些本地医生看过就忘,没有整理总结的习惯。援疆医生来到之后,首先整理资料,写成临床上的总结规范,让其他医生学习之前的处理方法,再进一步研究病因,寻找更好的检查、治疗方法。
除了不断优化改进医疗流程、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沪喀两地医生携手继续扶持喀什二院学科建设,比如完善恶性肿瘤多学科评估及监督制度,不定期召开恶性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学科讨论的推进会等,总结、改进前期存在的问题,为建成“南疆医学高地”拟定今后的方向。
走向基层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健全喀什地区的医疗体系,不仅要平地起高楼,也需要把根扎到基层。普及卫生观念、组织免费义诊、推行各项筛查、创建随访机制……医生们从医疗岗位上的一颗螺丝钉,主动转身成为医疗系统建设的主力军。千头万绪,有太多基础工作需要他们从办公室走向更基层。
在莎车县人民医院城南分院,新建了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喀什地区的小儿脑瘫发病率较高,本地4岁以下病患接近400个,14岁以下病患接近1500个。本地家庭无力负担远赴大城市寻医的治疗费用。今年1月,皮卡尔突然昏迷,被诊断先天性脑血管畸形,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孩子在喀什和乌鲁木齐的各大医院转诊治疗,又去北京的宣武医院进行治疗,可是家里实在无力继续负担北京医院的就诊费用。听说家乡医院新开设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家人把孩子带回莎车康复治疗,几个疗程后,皮卡尔已经能坐起来跟人握手,声音虚弱地说“你好”。
康复治疗通常要好几个月,外出就诊时家长要陪同,不能务工,对家庭负担很大。上海援疆干部、莎车卫生局副局长姚继兵告诉笔者,“家里有一位脑瘫患儿,至少有一个人要专门陪护。如果患儿能生活自理,陪护人员就可以安心工作,间接为家庭增加了一个劳动力,对脱贫工作有很大助力。”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出资70万元援建的这个小儿脑瘫康复中心,让本地病患的家庭松了一口气。目前,脑瘫中心只能做一些基本康复,无法处理种类繁多的脑瘫功能康复,下一步希望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增加更多康复项目,为本地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
上海援疆干部、莎车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董沛晶介绍说,边远地区人们生活水平、卫生观念都相对落后,很多小儿脑瘫都是由旧法接生等陋习造成的。医生们不仅关心医院收治的患儿,更关心那些散落在社会上的病患。如果能进一步提升小儿脑瘫康复中心的康复水平,将能为更多的脑瘫患儿提供高质量的救治服务。
让人没想到的,是各乡镇卫生院正进行着一场“旱厕革命”。本地习俗是把旱厕建在院子角落,不习惯使用水冲式厕所,容易滋生病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2018年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投入援建资金帮助各乡镇卫生院新建27个卫生水厕。所有厕所统一设计,合理规划,并使用了5吨容积的玻璃钢化粪池进行污物收集,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卫生水厕已完成竣工验收。
同样的惠民项目也在泽普县稳步推进。上海援疆泽普分指副指挥长丁铖惠告诉笔者,泽普县计划明年春天建设4到5个水冲式厕所,改善本地的卫生条件。除了硬件改造,上海医生深入基层,普及健康知识,着力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为了帮助本地群众加强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等冬季常见病的防治意识,近日上海援疆医疗团队与泽普县人民医院南丁格尔志愿者服务队,共同展开义诊及免费赠药活动。义诊原定当天下午3点开始,才2点院子里已经整整齐齐坐满了两排人。义诊现场,医生们进行了疾病诊治、快速测血糖、量血压等工作,并向贫困户免费赠药,共服务200多人,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300多份。
前后协同打造新型医联体
上海三甲医院援建喀什二院,浦东、静安、闵行、宝山四区对口帮扶喀什四县人民医院,上海基层医疗机构与喀什本地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结对子等,上海援疆医疗团队在喀什打造着“根系繁茂”的医疗联合体,通过前方与后方、医院和卫生院等联动,形成了点面结合的援疆工作机制。
2011年5月,以喀什二院为龙头、带动上海对口四县医院共同发展的全疆首个“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近年来,两地携手夯实医疗援疆工作,致力于打造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南疆(喀什)新型医疗联合体。目前,“医联体”成员单位已发展到26家,涵盖解放军第十二医院(三甲医院)、阿克苏、克州等地州级医疗机构。联合体各单位间运行良好,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医疗巡诊、业务讲座、手术示范、学术讨论和医院管理等工作已常态化。喀什二院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四县“三降一提高”等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沪喀两地真正实现医疗全面对接,将上海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基层各级医疗机构。
2018年1月至9月,喀什二院共开展远程会诊222例。沪喀两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持续不断地支持喀什医疗,努力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远程诊疗手段,在“医联体”的系统内也得到充分利用,不少本地基层医疗机构从中受益。
今年5月,闵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对一帮扶泽普县的乡镇卫生院,已完成全覆盖。到今年年底,将完成对泽普县13家乡镇卫生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安装。
今年8月起在一乡卫生院试点安装了这种远程会诊系统,并与结对帮扶一乡的上海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间进行了定期帮扶共建测试。目前是每周开展一次业务帮扶,包括5例疑难病例会诊、20例x片会诊和20例心电图会诊;每月一次远程医学教育。预计今年年底,在所有13对帮扶共建单位间全部常规开展,届时全县一年会诊业务例数将达到24960例(以每周40例计)。
上海援疆干部、泽普县卫生局副局长冯亮介绍,某次远程医疗例会上,上海医疗专家在本地筛查的20个病例中,又发现了2例传染性肺结核,及时补救。在泽普,远程医疗模式不仅有例会,还能协助处理突发病情,如果临床遇到疑难病例,本地医生可以马上联系上海专家,随时开展远程诊疗。
结对跟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在喀什二院妇产科,上海援疆医生周赟有两个徒弟,米娜和迪里。跟着周赟学习,迪里感触很深,以前只关注临床,不注重科研课题。“病人不出事就好,诊疗业务上不太规范,一般以教科书为主,很少接触‘指南’这样有详细规定的书。周主任会经常给我们讲某些疾病的操作规范,对自己有很大帮助。”
上海在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中注重对本地同志的培养,注重加强和医院民族干部职工的交往交流交融,积极“造血”。据了解,喀什二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上海援疆医疗队制定“导师带教制”,与本地医疗人才结对跟学,由科教部负责督导,有效保障了带教质量,目前“传帮带”已达76人次。从师傅做徒弟看,到师傅指导徒弟做,再到徒弟做师傅看,许多以前不能开展的手术和疑难杂症的诊治,现在喀什二院的本地医生能够独立开展了,自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对于“传帮带”,周赟觉得最需要提高的是医生队伍的“中间层”。主任层级已经掌握了学习能力,初入行的医生需要更基础的实训,上海援疆医生“传帮带”的主要对象是主治医生等本地医疗人才的中坚力量。其实,周赟的徒弟远不只这两个,通过定期的教学查房、手术排演等方式,有更多喀什基层医疗人才从中获益。
为满足大家不断增强的学习需求,上海援疆专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内容涵盖:科研项目申报指南解读、答辩技巧、科研论文素材的收集、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申报指导、sci论文及中文摘要写作、科研数据统计与整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实验技术等,使本地医疗科研水平进步明显。
在高层次学历教育方面,2013年起沪喀两地启动“喀什二院在职研究生培养项目”,共计有51名临床、医技、护理、管理等学科的研究生前往复旦大学深造。目前,有45名学员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他们已回院工作,成为各科室的骨干和未来的学科带头人。这种跨省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新疆卫生界属于首次尝试。
2018年,沪喀两地继续实行“优秀人才、紧缺岗位人才培养计划”,已有24位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科室骨干赴上海、乌鲁木齐接受为期1个月至6个月的专项培训。进修人员在培训中获得了相应操作资质,拓展了临床技能、管理知识和业务水平。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