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 (记者江跃中)气派的门头、全新的保安岗亭;人车分流,车辆进出采用车牌识别道闸……从门口看,你会想不到这个小区已经32岁了。是普陀区甘泉街道长新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开展的“三位一体”自治改造,使中星花苑这个老小区,于近日实现大变身,仿佛年轻了20岁。
中星花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由3幢22层的小高层组成,周边生活设施成熟、交通便利,可以说很早就享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便利。但就像人会老去一样,32年光阴过去了,中星花苑确实“老了”,居民们渐渐为小区公共区域设施陈旧、门头破败、停车局促、绿化杂乱、路面坑洼、墙面斑驳等问题而感到烦恼。
老旧小区改变现状只能“等靠要”?no!中星花苑业委会主动作为,在充分征询业主意见基础上,动用小区维修基金300万元,用于小区老旧设施的改造。
小区大门像防空洞?那就给它“动手术”
“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小区,大门却像一个老式防空洞的进出口。”长新居委会主任戴惠琴说,多年以来,许多居民对小区进出大门门头的粗糙、破败以及人车混行乱象很有意见,认为既有损小区“脸面”,又存在安全隐患。
图说:小区大门改造前和改造后对比。甘泉街道供图(下同)
这一届业委会第一时间捕捉民意,就小区门头改造问题,征询业主的意见,结果得到广大业主的关注与支持,同意小区门头改造的业主达到了95%。
“原来小区大门很窄,仅够一辆车通行,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进入,而且人车同行,出行隐患凸显,还有人专门蹲守在门卫收废品。”在中星花苑业委会主任顾世杰看来,如果只是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动一场“大手术”。
“手术”怎么动?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中星花苑召开“三位一体”(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会议,商讨改造方案。最终决定将小区入口处的狭长通道利用起来,将小区门头向前移100多米。紧接着,对门头进行改头换面,并安装了行车道闸、监控探头、改建保安岗亭、设置人车分离线路、翻修路面、辟建景观花坛、翻新铁栅栏等额外项目。而原先门卫亭的位置则规划成了6个停车位。
图说:在原门卫室位置规划成6个停车位。
经过改造,原先不起眼的小区“门面”瞬间变得洋气起来,居民们都喜称“老有面子额”。
生命通道被阻?那就拓宽小区道路
中星花苑面积不大,仅有35440平方米,由于小区建成较早,当时缺少对机动车停放的长远规划,523户居民只有77个停车位,如今狭窄的道路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车位需求。并且一旦两辆机动车会车,就会堵死道路。
对此,小区内的车主曾找到居委会,希望将原有的支路加以拓宽,以解燃眉之急,但遭到无车居民的强烈反对。反对的原因是:道路拓宽势必影响小区原有的绿化面积,而且未必能缓解停车难。更大的问题体现在老年居民身上,他们担心搬移树木会造成树养不活。
经过多方商议,中星花苑多次召开业主代表大会,形成了道路适当拓宽、绿化合理调整、停车位重新划分的初步方案。针对反对居民,居委会上门做思想工作,通过多方努力,最终获95%居民同意。
改造开始后,通过将路边绿化带往里面挪动几十厘米,进行道路拓宽,这样一来,路面就宽敞多了。同时,对杂乱的绿地进行重新布局,比如在原先小区门前的绿地上,腾出了一部分面积,规划了一处健身场所,添置了各种健身器材;在原先的凉亭处,新增了150米的红色塑胶跑道。这样一来,既提升了小区的颜值,又给居民的休闲生活增加了幸福指数。
图说:新增的健身步道改造。
“经过合理规划,不仅新增了8个停车位,还增加了140㎡绿化面积。”顾世杰开心地说道。
外墙斑驳难看?那就全面粉刷
有一定年代的房子经过不分昼夜的风吹雨打,外墙就会显得斑驳,中星花苑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因为长期渗水,以前小区楼栋的墙面脱落很严重,掉落砸到车的事情每年都会发生几起。”顾世杰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委会自筹资金,花了170多万维修基金,进行“外墙粉刷”改造。如今,碍眼的“马赛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粉刷一新的鲜橙色墙面。
图说:围墙彩绘。
除了自筹资金改造,小区还通过街道“拆建管美”的整治契机,对墙面进行了彩绘;利用“邻居”上海市回民中学的资源,将围墙进行了翻修。
如今的中星花苑,既有一份属于老社区的安宁平和,也有重塑后的时尚感和宜居性,不少走在小区里的居民,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