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疗慢性痒提供新思路 上海科学家发现速激肽神经元的激活使动物感到“痒”
2018-12-14 10:00:00发布53次查看
痒,是一种可以引起抓挠的不愉快的感觉,对于动物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可以去除皮肤上具有潜在危害的异物。然而,慢性痒患者常常会产生无法控制的过度搔抓行为,会对皮肤组织产生损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人们对痒觉信息处理机制的了解还非常少,至今临床上还十分缺乏对于慢性痒的有效治疗方法。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衍刚研究组,日前发现在大脑中存在一群表达速激肽的兴奋性神经元,在痒觉引起的抓挠行为中,这群神经元被激活,而且激活这群神经元也引起小鼠的强烈的抓挠行为。这群速激肽神经元可能是遏制“痒觉-抓挠”的恶性循环以及治疗慢性痒的潜在靶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北京时间12月14日零时,该研究成果在《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为发展治疗慢性痒的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抓挠,对于动物的生存非常关键
痒觉与视觉、听觉等感知觉一样,也是大脑加工处理的产物。痒觉在检测有害物质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那些粘附在皮肤上的有害物质。痒觉会导致抓挠,进而使动物摆脱皮肤上的有害物质。在某些情况下,抓挠行为引起皮肤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有助于对抗入侵的物质。因此,抓挠行为对于动物的生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痒觉研究领域,前人主要探索痒觉在皮肤、感觉神经元和脊髓中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相比之下,对于大脑如何加工处理痒觉以及如何动态调节痒觉的研究还非常少。此次研究首次确定了大脑中存在一个在痒觉的信息处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神经元亚群。
研究人员发现,激活大脑中的这群表达速激肽的神经元,会诱发小鼠强烈的抓挠,这表明这群神经元的激活使动物感到了“痒”。“这个结果对于我们来说是最令人惊讶的,它表明大脑中可能存在一群‘瘙痒’神经元。”孙衍刚说。
速激肽神经元,降低了产生痒觉的阈值
速激肽神经元的激活如何导致痒觉的产生?孙衍刚介绍,我们的皮肤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外界的致痒刺激,但由于这些刺激没有达到一定的阈值,所以我们通常不会感觉到痒。最近的研究表明,脊髓中存在一些抑制性神经元设定产生痒觉的阈值,平时这些神经元像“门”一样将外界的痒觉刺激阻挡在外,外界致痒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才能推开此“门”导致瘙痒。“我们发现的大脑中这群速激肽神经元有助于推开此‘门’,降低痒觉产生的阈值。”
该研究中,孙衍刚研究组发现大脑中的速激肽神经元对于瘙痒过程中“痒觉-抓挠”这种恶性循环的产生至关重要。因此,大脑中的这群速激肽神经元是遏制“痒觉-抓挠”的恶性循环以及治疗慢性痒的潜在靶标,该研究提出了针对脑内负责痒觉信息处理的神经元进行干预可能是治疗慢性瘙痒的一种新方法。
孙衍刚说,他们计划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痒觉信息处理的核心神经环路。这将有助于了解痒觉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处理和调节的。他们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确定在速激肽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的分子,从而希望进一步确定哪些是可以作为治疗慢性瘙痒的药物靶点的分子。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