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指导单位,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杨浦区学习办、中共杨浦区委网信办、杨浦区文明办、杨浦区教育局主办,亚洲学习型组织联盟、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上海终身教育研究所承办,以“科创时代的教育使命——网络素养教育”为主题的第三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会议厅隆重召开。
来自尼日利亚、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英国、丹麦、以色列、加拿大、泰国等国家的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专家聚集一堂,探讨当今全球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各国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贴合本国国情的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研讨会上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和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上海领事馆总领事安德森﹒马杜贝克共同为“一带一路未成年人国际素养教育研究交流中心”揭牌。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树雨和中共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东昌共同为“亚洲学习型组织联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家智库”揭牌。
上海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处处长蔡伟民和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莉萍共同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社区教育协作联盟”揭牌。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国内、国际交流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揭牌仪式后,由上海杨浦区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的师生表演原创默剧《网络世界丢失的自己在哪里》。
通过演员夸张风趣的肢体语言和简单旁白展现了生活中未成年人、家长沉迷于网络的现象抛出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安全现实案例与矛盾焦点让现场的会者们产生共鸣与感触。
当日,由杨浦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所做的“网络素养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出炉”。该调查旨在了解上海市未成年人的数字化生存和网络素养状况,探寻社会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影响。据此,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己成为普遍现象,逾四成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接触网络,到10岁,接触网络的学生数高达到85.8%。
根据调查,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途径丰富便捷,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方面为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管控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难度。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在于社交与娱乐。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依赖日益严重,且对网络认知比较模糊。在“你一周或更长时间不能接触你常用的网络媒介,你会怎样?”这一选题中,25.2%的学生会有失落感,6.7%的学生觉得自己与外界失联,甚至4.2%的学生会感觉焦虑不安,难以正常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存在两大问题。首先,家庭网络素养教育不力使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缺少正确引导;其次,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缺失使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难以提升。
杨浦区学习办主任、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顾登妹、英国学者约翰·马尔科姆·贝恩斯、新加坡教育家、网络专家林丹文、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新保敦子、丹麦博士马丁·贝克等分别就相关议题进行学术交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必须把握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在教育未成年人学会鉴别优劣、甄别风险,理性上网、依法用网,避免网络伤害的同时,应教育未成年人文明触网、阳光用网。
会上,现场的与会者一起见证了江、浙、皖、沪三省一市的社区大学(学院)签约仪式。
当日,杨浦区学习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平发表《杨浦宣言》,依据中国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旨和本次国际论坛与会学者提供的智慧,在宣言中围绕核心问题达成了未成人网络道德素养建设“5+5”共识,即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养五项核心内容和五条行动原则,以此推动未成年人在现代网络学习中获取更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促进未成年人心智能力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