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东师大中国史学研究中心挂牌成立,首批成果“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系列问世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中心12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同时发布了首批学术研究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资助,由中国史学研究中心、吕思勉研究中心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系列12种。
据悉,此次推出的“丛刊”系列包括《中国古代史学评论》《中国现代史学评论》《中国史学史未刊讲义四种》《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历史研究法二种合刊》《史学方法论》《现代大学史学系概览(1912—1949)》《近代中国史家学记》《京师大学堂历史讲义合刊》《陈啸江史学论文集》《近代中国学者论日本汉学》《英国文化史》,均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未刊讲义、报刊文献、旧译或稀见文献,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史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其中,近代史学对于中华文化的形塑关联密切。近代中国是一个新旧交织、中西缠绕的变动之世,传统史学也在世变中发生变革,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史学文献缺乏系统整理,已经成为当前深入推进学术研究的主要瓶颈。学术的发展离不开新史料、新视野和新方法,而新史料则尤为关键。就史学而言,世人尝谓无史料便无史学。在近代史学的文献整理方面,近年来出版了不少史家全集、文集、日记、书信类资料,但总体上仍然集中于名家名著,对近代史学文献的深入发掘和整理相当薄弱,如有关民国期刊、报纸所发表史学性质文献,利用得不够充分。“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的面世,标志着我国近代史学文献的整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当代图书资讯和数字化技术日益发达,为系统整理近代史学文献提供了可能。近代中国史学文献资料,或散藏于图书馆、档案馆,或散见于报章杂志,在相当长时间内,由于收藏单位相对封闭,导致此类文献得之不易。晚近十余年,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近代图书期刊资源数据库推陈出新,中西文报刊图书资料的影印和数字化日新月异,凡此种种,都注定这个时代将是前人难以想象的史料大发现的时代。
“以往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大多关注史家生平及其著作,所用材料以正式出版的书籍和期刊文献为主,研究主题和视野均有很大局限。如果放宽学术视野,把史学作为整个社会、政治、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所凭借的资料将更为丰富,也会产生更立体动态的观察,而不仅就史论史。”“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系列主编之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中心教授李孝迁表示,处于图书资讯和数字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当不负时代赋予的机遇,中国史学研究中心整合学科优势力量,选择史家像传、史学方法、专题论著、历史讲义及域外汉学等关乎近代史学发展的专题文献,整理出版系列近代史学文献,旨在揭示近代中国史学的全貌,为中国近代史学研究及中华文明的传播提供文献保障;同时,也希望通过“丛刊”平台,凝聚力量,打造学术共同体,共同推进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贡献更多嘉惠学林的成果。丛刊收录文献的原则有二,其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以发掘新史料为主,尤其是中西文报刊及档案资料;其二“应有尽有,应无尽无”,丛刊并非常见文献的大杂烩,在文献搜集的广度和深度上,力求为研究者提供全新的资料,使之具有长久的学术价值。
发布会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历史文献出版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就近现代史学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出版展开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