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武)11月30日下午,民立中学举行“混合学习变革教学生态,博雅教育拥抱学生发展”主题教学论坛,向来自静安、嘉定、松江、奉贤等区的中学同行展示他们依托混合教学这一新型校本教学模式,提升新时代师生素养取得的成果。
记者从民立中学校长曹斌在论坛上作的《循证混合学习,靶向素养目——校域生态链中推进个性化教学的创新探索》报告中了解到,该校界定的混合学习,主要指:在数字技术支持下,从关注个体认知、技能与情感发展的差异化需要出发,系统化设计学习过程中的人、技术、环境、方法等关联要素,以提高学习绩效的学习方式总和。
该校在开展混合学习过程中,首先着力建设校园智慧环境、数字化学习平台及终端场景、专用创新实验室、系列化课程活动场所等多种形式的混合学习空间,从而使学校管理者通过移动端随时随地办公,随时随地获取教师、学生信息;使教师随时随地发布各种通知信息,随时随地获取学生信息;使学生、家长随时随地关注学校及教师动态,随时随地获取学校及教师信息。如在移动校园空间中,专门辟有“混合学习”平台栏,平台中在线教学模块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动态模块化设计,教师搭建在线课程时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有趣;教学资源存储在云端,支持教师备课参考、批改作业;支持学生阅览资源、检测学习情况等。学校还利用便捷的网上选课系统、数字传播媒介、自媒体等,及时发布课程活动计划,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选择权、参与面和资源分享,成为混合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混合学习实践探究,民立中学师生的核心素养均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师们人人成为研究者,其中物理、数学、地理三个教研组申报“上海市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获得成功;另有《基于lms的“imath智慧课堂”平台建设与实践研究》等几十项以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为研究内容的课题也被立项为市、区级课题。而学生们也普遍学会了做研究,像《慧眼看南京》系列课题、《进馆有益》系列课题,以及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奖的《智能型学生作业时间和作业面照度提示控制器》等课题,都是学生们通过实践性的混合学习获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