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录片展播
四十年四十城
总导演:徐祖达 李学军
本集导演:缪婧瑛 张溥
撰稿:缪婧瑛 李学军
摄像:赵维杰 李金珽 卫珏
字幕:许鹤晖 杨艳华
解说:龚昱
向砥砺奋进的改革者,致敬!
之三:老厂房的华丽转身
“上海可能是中国最早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作为曾经最大的工业城市,其最大特征是创造物质,那时候的上海并不需要这样的博物馆;但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人们对精神的追求渐渐大于对物质的追求。这也是在当下一年会出现400多个博物馆的原因所在。”
——上海玻璃博物馆创始人
馆长兼执行总裁张琳
辉煌的玻璃厂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宝山的吴淞工业区作为上海重要的产业调整地区,迎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环境综合整治。
大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纷纷关停,传统企业纷纷转型,这片区域出现了大量的工业遗存。这些老旧的工业遗存,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
这里是上海玻璃博物馆原生态工坊的玻璃灯工车间。
在这里,留存着上海仅剩不多的一支老灯工队伍。队伍的领头人,是今年61 岁的钱建明。
老钱做玻璃灯工已经整整四十年了。1978年,宝钢建设征地,钱建明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来到了当时的上海玻璃仪器一厂。
上玻一厂,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玻璃仪器工厂。能在这样的厂里工作,让钱建明倍感自豪。犹记得刚进厂的七八年,厂里的效益好得不得了,鼎盛时期有3000多个工人。钱建明回忆说:“那时候每天我们只顾着努力工作,做出来的产品总是不愁销路。”
钱建明的双胞胎女儿出生后,养家糊口的压力大了,他的干劲也更足了。
当时,工人的收入靠计件拿奖金。老钱几乎每天晚上加两小时班,一个月工资加奖金能够拿到一般工人的双倍,还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奖章。
困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的效益逐年下滑。随着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加快,老钱所在的工厂逐渐走进了困局。
老钱也清楚地感受到了变化:原材料不断涨价,做出来的东西,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卖掉,奖金也发不出来了。1996年,厂里开始精简人员,从三千人到一千人。
1997年,由于连续亏损,工厂正式关停。老钱和许多工友一样,苦苦思索着未来的出路。做了几十年玻璃了,现在还能干什么呢?
钱建明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手艺,他做了一个决定:承包一个灯工车间,带领一批不愿意离开玻璃行业的老工人自谋出路。
归家
背水一战,自负盈亏,在其后的十多年里,钱建明从事玻璃灯工的加工工艺,苦苦支撑着这个由几十个老工人组成的小工厂。
2015年,就在钱建明彷徨着工厂和老伙伴们该何去何从的时候,上海玻璃博物馆执行总裁张琳来找他了。张总告诉他,他们曾经工作过的老工厂,这几年经历着全新的变化。在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的原址上,已经建成为玻璃博物馆为主题的创意园区!
张琳当即向他发出邀请:愿不愿意带着老师傅团队回来?在这里你们既可以继续从事玻璃灯工制作,也可以让更多游客参观了解玻璃制造的原生态场景。这让一筹莫展的钱建明犹如见到一丝光亮:“我求之不得,”他说。
站在玻璃博物馆门前,钱建明感慨万千。这可是我们原来的老厂啊!如今却焕发着流光溢彩的艺术气息,这一切怎不让人自豪!
开馆8年来,上海玻璃博物馆在发展中经历了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转型,参观人数超过50万人。
钱建明和工友们的灯工技艺,更是成为倍受游客欢迎的展示项目。
在老工业区的产业转型之路上,许多闲置的老厂房、旧仓库,也和玻璃博物馆一样,纷纷从老旧产业,变身成为极具魅力的创意经济园区。
蕰藻浜两岸的老厂房,诉说着宝山城市迭代发展的历史。
老厂房们的华丽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