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物件见证徐汇人的生活 那是岁月带不走的记忆
2018-12-6 17:36:52发布64次查看
还记得,我们曾经坐着时光机穿越回曾经的漕河泾,揭开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感受着古今巨变。今天,小编依然要带你坐上时光机,去看一看被居民收藏已久的物品。
大哥大
20年前能够用上入网和机子总价达2万多元的“大哥大”(对最早一批移动电话的“尊称”)的人一定是要有点“立升”的,所以一些拥有“大哥大”的人不仅把“大哥大”当成通讯工具来使用,更是把“大哥大”当成炫耀自己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装饰品。记得那时,无论是在马路上、还是饭店的包房里,经常看到当“大哥大”的铃声响起时,它的主人就会拿出那部笨重得和方砖一样的黑匣子当着众人的面高谈阔论和嬉笑怒骂,充满着自信和得意,旁人一般也会对其主人刮目相看。
水壶
这是当年上山下乡时青年曾经用过的水壶,陪伴着知情度过那些岁月。
三五牌台钟
这个是母亲生前一直使用到现在还能用的台钟,全家一直用它来看时间,一到整点时间依然会准时敲响钟声报时,家中也习惯了它报时的声响。
托盘
这是吴仕坚和林秀莲夫妇1957年结婚时购买的唯一的结婚纪念品,经历多年的搬迁这个盘子还是陪伴着他们度过了多少个春秋,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脚炉
脚炉,是曾经冬日取暖的必备用具,这个脚炉是用铜铸造,从张秀芳阿姨的陪嫁物品,已经大约有50多年了。
汤婆子
汤婆子,又名汤捂子,用铜或锡制成的扁形瓶。汤婆子是自古以来就非常熟悉的取暖用品,和热水袋的功能大同小异。小小一件取暖用品曾经被许多大诗人歌颂过。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汤婆》诗: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汤婆子有乡。20世纪60年代之后塑料制品普及,遂有塑料暖水袋等,取代汤婆子。21世纪初,怀旧风气兴起,传统式样的汤婆子成为工艺品而受到欢迎,有的地方将汤婆子作为新娘嫁妆和新房陈列品。
60年代制的台灯
60年代海鸥牌胶卷
125型老式相机
50-70年代火柴贴花
1963年后粮票
60年代制的台灯、60年代海鸥牌胶卷125型老式相机、50-70年代火柴贴花、1963年后粮票由金牛居委吴芝麟提供。
时间带走的只是岁月,带不走的是记忆,这些物品跟随着漕河泾人一年又一年,伴随着他们成长、成年、成家,或许很多八零后、九零后没有太大的感触,但是,对于老一辈人而言,这些就是他们生活的见证。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