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培养社会治理领域的“独角兽”
2018-12-6 10:34:02发布52次查看
社会组织既是杨浦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帮手”,也是基层社区共治共享共建的有力“抓手”。然而,杨浦多家社会组织普遍反映“吃不饱”、“长不大”。为什么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政府该如何提供帮助?如何培养社会治理领域的“蚂蚁雄兵”和“独角兽”?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同事走访了多家社会组织,“把脉”它们成长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谋求社会组织发展的新突破。
听需求审视工作的“发力点”
走访中,社会组织普遍对杨浦现有的培育扶持政策表示认可,同时也就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我进行了交流。就如下问题,我与社会组织形成了“共情”。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就立项而言,当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立项小而散,各购买主体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块面效果、整体效应。就项目信息透明度而言,信息或没有实现公开,或发布较为分散、难以查找,社会组织无法第一时间获取,从而参与竞标。就资金拨付而言,由于没有对项目资金支付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导致有些项目首付比例较低,前期运作尚需社会组织垫付资金。
缺乏交流展示以及跨界沟通的平台。一方面,有社会组织反映,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想向其它社会组织“取取经”、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不少社会组织觉得,希望得到政府、企业、群众等各方的支持,畅通供需对接以及公益互助的渠道。
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有待拓宽。走访中,有社会组织提出,最好能有一张引导目录,这样就有个参照,更大范围地参与社区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应需求推出扶持新举措
根据社会组织的需求,今年我们开展了不少工作实践和尝试。
进一步完善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制定出台《杨浦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细则》(杨府规〔2018〕1号),优化了本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信息公开平台,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立项审核、购买流程、资金拨付、绩效评估、信息公开等机制,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参与社会治理营造有利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立项审核中强调资源整合,对于购买主体内设部门之间的同类项目进行归并,更好地集成资源和信息。
建立并实施了“1+12”社会组织轮值峰会机制。“1”,即一次全区范围的社会组织峰会,“12”,即在全区12个街镇轮值,通过开展公益路演、座谈沙龙、参访互访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予社会组织更多展示交流的平台,同时邀请政府部门、企业、社区群众参与观摩,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此外,我们还创新开展了“公益进园区”活动,50家企业成为杨浦公益事业的伙伴,实现了公益的跨界交流。
启动研究了《杨浦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引导目录》。对全区260家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抽样调查,已初步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领域(一级目录)、分领域(二级目录)和子领域(三级目录),将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在全区进行推广,为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社区群众提供实践参考。
求突破再谋新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继续发力。
打造一个总部基地。扩建完成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园,通过资源集聚、信息集聚、平台集聚,强化“磁场效应”,打造杨浦社会组织发展的总部基地。
升级“两张名片”。扩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效应,推广实践《杨浦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引导目录》,进一步激发社区治理活力。继续实施社会组织轮值峰会,通过丰富办会形式、强化需求导向、推动供需对接,提升社会组织项目效果和社会认同。举办“长三角社会治理微论坛”,邀请友好城区的社会组织共商发展大计。
完善三项制度。修订《杨浦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细则》,完善社会组织党建“三个同步”制度,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引领。建立社会组织登记顾问制度,实现“一网通办”,提高登记效率。
我相信,在杨浦这片“双创”的沃土上,社会治理领域同样会培育出一批热心公益、服务大众的“蚂蚁雄兵”,也将涌现出专业强口碑好的“独角兽”,为杨浦“三区一基地”建设作出贡献。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