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十多年223个项目落地 小社区如何借力大设计?
2018-12-6 10:33:32发布44次查看
走进“环同济”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有一种得天独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学“破墙”,政府鼎力支持,社区共同参与,在这种共建合作模式中,大学优质资源不断向社区渗透,人才培养得以实现无缝衔接。
鞍山三村26号,是一栋有70年房龄的“网红”楼道。今年,它因内部的“红楼梯”设计在美国获得了国际设计大奖而走红。同济大学的师生不仅用简单经济的方式,美化了楼道环境,还通过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节,激发了楼道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多年开展合作共建的一个缩影。
近日,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各学院(部门)举行第四轮街校共建签约。随着新一轮的街校共建签约,包括“睦邻家园”建设、社区规划师、社区政工师、社区营造和重大工程建设等百余个项目将在未来5年落地。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区委书记李跃旗,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朱大章,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红出席签约仪式。“同济·四平”党员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同时揭牌。
设计为社区注入生机和活力
2018年,在英国教育及留学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设计”学科(art & design)名列全球第18位,成为亚洲唯一入选前二十的院校。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看来,同济的设计师能在全球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和杨浦的合作。“包括‘红楼梯’在内,今年我们3个国际大奖和30多篇硕士论文,都是在和街道的合作项目中产生的。”
四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乔兴刚介绍,自2005年起,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已先后签署三轮共建协议,共建项目达223个,涉及23个院系,有力推动了环同济功能区建设和社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就是在街校合作中催生的一个品牌项目。四平路街道依托同济大学的专业优势,先后开展了四季“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从2015年的“社区72变”,2016年的楼道美化,到去年的电话亭美术馆、“行云流水”等艺术作品,再到今年的苏家屯路彩绘,通过同济大学师生的一件件创意作品,四平路社区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4年来,共有11个公共空间在地项目、40余个微创意、数个创意集市在社区落地,整个社区成为中外设计师创新创意的展厅。从2016年开始,街道还每年与同济大学党委开展联组学习,并以此为支点,有效促进高校优质资源的溢出。通过合作办学,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0名骨干教师走进社区党校,为社区党员提供7大模块18门课程。法学院师生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专题讲座、法律咨询,深受居民欢迎。此外,街道与“同济大学创业指导站”联合举办第一届“同济·四平”青年创意创业大赛,与同济大学博物馆共同举办上海市第二届布艺(创意)大赛,与人文学院合作打造了沪上首家社区公益国学亲子班,与航力学院合作开办“微小飞行器实验室”。同济大学还积极向社区提供图书馆、体育场等各类资源。
社区为“环同济”升级提供平台
在高校资源溢出的同时,四平路街道一直秉承“服务环同济就是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理念。
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陈强去国外参加会议时,经常会有国外学者向他打听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他们非常好奇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这样一个知识性企业的集聚区域。”
过去15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从2002年的500余家企业、10亿元产值发展到2017年的3000余家企业、370亿元产值,年均增幅超过20%,成为杨浦区支柱产业之一。但眼下“环同济”却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
“‘环同济’的增长高度依赖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等产业。逐步萎缩的需求侧,让过去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陈强表示,“环同济”的空间和产业载体供给已越来越跟不上旺盛的创新需求,亟需打破过去的发展模式。
对此,街道一方面积极推进中天大厦、旭辉广场等载体空间的建设,另一方面支持“环同济”打造面向城市问题的“大设计”展示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意设计氛围。
铁岭路115号,以前是馄饨店、宠物店、洗脚房和棋牌室的所在地,油烟、噪音扰民,屡屡被投诉,经过改造,成为“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由同济大学、四平路街道和上海玻璃博物馆合作建设。阜新路260号,原本是一家废品回收站,环境脏乱差。经过街道、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共同努力,被改造成为同济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上海第一个“生活实验室”——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四平路1028弄,是一段位于鞍山五村与公交新村之间的社区弄堂。在这条200米左右的道路上,有餐饮、水产、棋牌等各类门店29家,不规范经营现象严重,油烟噪音扰民、车辆乱停放、安全隐患等问题突出。如今,这一区域已经彻底改头换面,nocc时尚实验室、朱哲琴声音实验室、neuni材料实验室等项目相继在这里落地,阿斯顿马丁也将设计工作室落户于此,一个全新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已初具雏形。“我们要把全世界最有想法的人吸引到‘环同济’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在这里有事可做,用事业吸引人才。”娄永琪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