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静安新闻

重回张家宅 共赴跨越40年的聚会

2018-12-5 16:41:00发布72次查看

(记者 邢蓓琳)改革开放40年,生活在上海的你,我,他亲身感受着身边天翻地覆的变化,旧日“老家”的面貌或许早已在记忆中变得斑驳和零碎,但是曾经住在石门二路街道张家宅里的老居民们却是幸运儿。尽管“张家宅”作为老地名早已不在,但那些老房子,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却被摄影机保存了下来。

11月29日下午,石门二路街道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重回张家宅”主题活动上,这些老邻居们再次聚到一起,打开记忆的闸门,共同回忆邻里真情,感怀时代变迁。“几十年了,几十年了,几十年了。这是四十年前我们拍的电影。那时候有的还没结婚,现在儿子都几十岁了。”一张“四十年后再聚首”的全家福,为张家宅的老邻居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也开启了这场跨越40年的相聚。区委常委、副区长刘燮,东方广播中心主任翁伟民出席活动,共同为石门二路街道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映展览系列活动揭幕。上海音像资料馆党总支书记霍秋林向居民谢荣根颁发《捐赠证书》。

70多岁的谢荣根老人,特地从安徽马鞍山赶了回来,还带来了他在2001年拍摄的,张家宅拆迁前最后的影像。“这是在善昌里,我爬到四楼拍的,那里就张家宅。”谢荣根一边指着画面一边回忆。当时,张家宅地区分批陆续拆迁,他穿梭攀爬于里弄楼阁之间,从各种角度为张家宅留下了最后的影像。谢荣根说,虽然张家宅不是自己待得最久的地方,却是留下烙印最深的,因为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童年,周围邻居也都相当友善、和睦的。

当天,历史学家薛理勇,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俞祖成副教授与现任张家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包怡然、张家宅小区居民代表陆爱勤等共议改革开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在互动中,刘建军教表示,40年前发生在张家宅的人和事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打动人,不仅仅是寻找历史记忆,感知时代变迁,更在于张家宅那样的里弄生活,浓缩着中国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当年的弄堂文化本身,为他们这个交流提供了一个连接点。”

记者在活动中了解到,北京西路与新闸路之间,东至石门二路,西抵泰兴路,就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张家宅”。自新中国成立后,张家宅社区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元化的居民结构和石库门街区风貌,一直是国内外媒体观察上海民生变迁的窗口。1978年10月,日本纪录片导演牛山纯一带领摄制组来到张家宅弄,把镜头对准寻常人家,以张家宅居民的生活场景为素材,拍摄了纪录片《中国新风:与上海市民一起生活》。在他的镜头下,有刚刚出生的小婴儿,有相伴而行的年轻恋人,有集体清扫路面的里弄日常,还有社区人家办喜事众人围观的生动场景。循着当年的影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上海音像资料馆,在今年6月发起了“寻找40年前的你”全媒体征集活动,五个多月来,找到了十多位当年纪录片里的人物。当年襁褓中的娃娃已经留学归来,成为了一名职业壁画师;曾经是居委干部的陆爱勤考上大学,成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桃李满天下。有的人搬了新居,在上海的乡土上追寻幸福。

除了40年前的影像外,上海广播电视台在1998年、2018年也分别以张家宅社区为题材拍摄了两部纪录片。为了留下特别的纪念,经过剪辑制作,一部综合了这三份珍贵影像资料的新片《阿拉张家宅》在活动现场向老居民们展映。该片通过老资料与新视角的融合,以张家宅为焦点,勾勒出了改革开放40年间上海人在衣食住行方面不断变化的轨迹。石门二路街道表示,胶片和影像记录的是张家宅社区40年来的珍贵记忆,承载着居民们生活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未来,街道将继续发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社区的治理中继续开拓创新,奋力前行,赋予“美丽家园”建设更深刻、更久远的精神文化内涵。

静安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