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黄浦新闻

局长解读如何以科创教育推动育人模式创新

2018-12-5 0:00:00发布85次查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能力也是《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中的一种关键能力。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区域教育,黄浦提出科创教育是基于怎样的基础和优势?面对黄浦提出的服务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定位,黄浦教育又该如何对接?黄浦区教育局局长姚晓红在接受《上海教育》专访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科创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哪里?它的侧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姚晓红: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过去,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曾经有过误区,认为只有优秀的学生才能谈创新,只有完全具备基础文化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谈创新,基于这样的认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更多地聚焦高等教育、局限精英教育。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更需要形成“万众创新”的发展格局和人才储备,因此承担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区域教育必须主动对接,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向前延伸,扩大覆盖。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高等教育一定是各有侧重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创造性发展的过程中有5岁、9岁和13岁三个“创造危机期”,研究创造性才能的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证实了创造性阶段性下跌是人为现象,因而对完整涵盖了这三个危机期的基础教育而言,至少要有作为让学生避免创造性的消退,保护孩子的创新意识、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鼓励孩子的创新实践,培养孩子的创新素养,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科创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有所作为之处。
为深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黄浦提出要打造具有黄浦特色的服务科创中心主阵地,构筑科技创新服务链,这对黄浦教育而言又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姚晓红: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黄浦区提出要成为孵育上海科创中心的主阵地,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的智慧城区。从功能而言,教育本身就具备了孵育的社会功能,黄浦教育必须是孵育创新人才的孵化器,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与必备的条件。所谓科技创新服务链,就是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政策链等有机衔接的完整串联,教育作为第一环节,必须将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从过程而言,智慧学校是智慧城区的重要组成,黄浦成为智慧城区,黄浦的学校理应成为智慧学校,如何实现科技与学校的互动互融,渗透于空间环境、课程教学、学习方式等多个方位,全方位打造智慧学校与智慧教育,这也是黄浦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黄浦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其开放、多元、创造的底蕴必将为黄浦推进科创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丰厚的养分。
黄浦的不少学校在科创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和探索,这为区域推进科创教育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姚晓红:任何新事物的探索与推动都需要点面结合,黄浦科创教育的起步也是不少学校作为点上的探索。比如,向明中学的创造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曾率先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的“三小能人”活动,探索创新实验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今已经实现了创造教育课程群,两校区共配套建设了6大类30多个创新实验室。此外,我们还有大同中学cie课程、上师大附属卢湾实验小学di课程等在科创课程上卓有成效的探索。可以说,先行先试的学校在科创教育方面的探索既为区域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他们的科创课程、学习空间、先进技术等也为区域整体推进提供了可辐射、可推广、可共享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量变必将引起质变,学校的探索与推动更多的是从局部、微观着手,当越来越多的学校探索迸发火花,区域教育就应当反思、提炼,自下而上地寻求规律、顶层设计,2017年9月,黄浦区诞生了全市首家普高联手的、由黄浦区与同济大学合作创办的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这所学校采用“书院式”理念办学,以“走班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直指“创新”,从理念到办学模式完全将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渗透,从环境设计到课程体系,无一不体现了育人模式的改变,可以说是黄浦推进科创教育的“集大成者”,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变革。
科创教育是开放的,随时需要吸纳新技术、新理论。因此,我们还积极寻求外部的专业支撑,由黄浦区人民政府和中国教育学会合作组建的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发展中心,将积极打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端平台。我们期待,科创教育发展中心能在黄浦区科创教育推进过程中的本土化改良和生态链建设给予更多的专业支撑与资源共享。
黄浦在推进科创教育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思路和规划?
姚晓红:黄浦推进科创教育的目的就是直指“创新”。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以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通过教育理念创新、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创新等方式,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创造性,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从目标而言,要以科创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按照我们的定义,创新从小概念而言,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划分了好奇想象、质疑批判、自主坚持三个与之相应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动手操作和开放性,第二个阶段强调协同制作和独特性,第三个阶段强调规划设计和创意性。
从过程而言,要以科创教育推动育人模式的创新。我们认为科创教育需要具备两大要素,即自由宽松的环境和跨界协作的课程。
实现个性化学习是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环境的根本途径。黄浦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创新学习空间建设,力求打造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智能性、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与志趣潜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在学习过程方面,我们正努力依托信息化,基于大数据,打造智慧课堂,从而呈现、关注、了解并满足不同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偏好、学习需求和最近发展区。在评价方面,我们的思路是首先以“绿色指标”为导向,优化区域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真正减负增效,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有兴趣去探索、去质疑、去发现、去想象、去调查、去研究;其次是借助中高考改革这一契机,继续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机制,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综合素养的多元评价。
跨界协作的课程,是科创教育的另一大元素。黄浦推进科创教育,一方面要打破学科的壁垒,实现跨学科,另一方面要打破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增强科学类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多样丰富的科创实践体验。最终,构建起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区域课程图谱,在整体加强学校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多样化、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打造特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在区域推进科创教育的过程中,有什么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需要突破,有什么经验和智慧可以分享?
姚晓红:在推进科创教育过程中,我们还是有一些纠结与困惑的,特别是基层学校。
比如,科创教育就是拓展课程吗?仍有学校在推进科创教育的初期,将科创教育与基础课程进行了切割,更多地是将科创教育简单地与专门开设拓展课程或者工坊、社团等划上等号,通过一套特殊的课程、教材、方法等来对某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进行培养,而对基础课程和主干学科几乎没有涉及,从而形成了“两张皮”现象。静下心来反思,这是每所学校初探科创教育的必经阶段,其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这其中有对科创教育内涵理解的不够深入、彻底,也有教育资源不平衡带来的缺乏科创教育资源支撑的无奈。
又如,当前使用的科创教育课程较普遍都是直接从西方国家“拿来主义”,由于缺乏本土化的改良,导致在课程嫁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视理念阐释,忽视操作系统设计;重视形式模仿,忽视内涵提升;重视硬件配备,忽视软件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科创教育目前仍受到三个要素的制约:标准、教材和教师。因此,关注标准的制定,关注教材的建设,关注教师的培训,就成为我们进一步提高科创教育水平的关键环节。
黄浦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