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街道成立于1991年11月,位于杨浦滨江核心段,因杨浦大桥浦西段引桥跨境而得名。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旧区改造,辖区居民住宅结构显著变化,老村逐步向新村转型。辖区内的长阳创谷作为留存厂房改造成双创集聚区的模式也成功入选了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案例。
日前,东方网主办的“让上海的名片更闪亮,让百姓的生活更精彩”改革开放40年街镇书记访谈节目,邀请到了杨浦区大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蛟,分享辖区内党建引领聚力民生服务的工作心得。
“网红”党建服务站如何炼成的?
大桥街道辖区内的长阳创谷是2017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所在地,园区内的党建服务站点深受企业和白领欢迎。唐蛟介绍,街道党工委把基层党组织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经络,整合行政、区域、党群等资源,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努力做到党员在哪里、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
唐蛟说,我们注重加强阵地建设。按照开放、集约、共享原则,延伸设立3个园区、2个楼宇、1个滨江党建服务站,1个正在建设的互联宝地党建工作站,涵盖了党建服务中心、职工之家、青年中心、妇女之家、新桥苑等多项功能,精心打造集党性教育、志愿公益、政策咨询等项目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楼宇园区党建服务站采取“三个一小时”错时服务(即“早上我总比你早上班一小时,嘘寒问暖;中午我总比你少休息一小时,琴棋书画;晚上我总比你晚下班一小时,各种精彩。”)。滨江党建服务站每日“10点—20点”延时服务,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配套、服务便捷的阵地网络。
我们注重加强整合融合。针对初创型、小微型企业多的特点,构建“四个就地”工作模式:就地服务,就是整合政务服务、创业培训等资源,为创客提供服务;就地培育,就是因企施策推动腾讯众创空间等企业建立独立党支部;就地成长,就是加强“网络e支部”建设,鼓励党员创先争优;就地公益,就是引导企业回报社会,开展为民公益服务。协调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深入园区楼宇提供政银通、企业税务等政策咨询;协调人社等部门,开设“人才政策受理直通车”,为企业、员工解读居住证办理、社保、“3310”计划等政策,受理人才公寓申请;及时围绕英语流利说、优刻得、智能云科、造就talk等企业所需,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提供“一站式”特色服务。
我们注重加强共建共享。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开展“大家微讲堂·社区政工师”活动,组建社区党校讲师团,深入楼宇、园区、居民区等开展宣讲,服务党员群众十万余人次;发挥医疗资源优势,红房子医院、中医医院等定期组织党员深入党建服务站提供健康咨询、专题讲座,社区全科医生每晚坐诊滨江党建服务站,目前已累计服务群众8000余人次;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举办滨江红色电影周展映,开设情景党课、口述历史、学说沪语等讲座,服务5000余人次。
老旧社区发展的“秘密武器”
大桥街道原是一个以旧房简屋为主的老村街道。一直以来,街道都面临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弱势群体多、安全稳定压力大的问题,对如何有效开展社区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挑战。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发展,从基层一线汲取智慧、寻找办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推进工作,完成了服务保障全国双创周主会场的任务、建立健全了园区楼宇滨江党建服务站、及时解决了“渭南路违法建筑”历史遗留难题、建成了4个睦邻中心、探索了“建筑垃圾清理预付卡”和路长制机制,社区管理更加有效,社区面貌不断提升。
唐蛟说,我们聚焦民生痛点,以旧区改造推动居住质量提升。当前,大桥区域内二级以下旧里及棚户简屋仍有1.72万户,占街道总户数的43.7%(街道总户数3.94万户),占全区总量的41%(全区旧改总户数4.2万户)。旧区改造关系着居民的居住质量,是杨浦的最大民生,也是大桥的最大民生。
大桥街道党工委每年向区委区政府要任务,争取旧改项目落地大桥。近几年,街道内已有9个地块完成旧改,为大桥发展腾挪了空间。今年街道又有3块基地近3200户居民纳入杨浦区旧改征收范围,其中86街坊在“二次征询”正式签约首日签约率即达到90%,方子桥、申新村一次征询达到98%,为确保杨浦区全年5000户旧改目标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升街道居民的居住质量,在区委区政府统筹安排下,旧改出让的土地建成居住用房,已建成商品房小区1个,保障房小区5个,公租房小区2个,切实将“还公共资源于民生”落在实处。
唐蛟说,我们聚焦民生堵点,以文明创建推动社区管理升级。街道党工委以文明城区创建为抓手,加大民生投入,倾注更多精力,带动管理升级。还路于民。平稳完成19户渭南路违法建筑拆除安置工作,解决了该区域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产生的违法搭建、占路居住的问题,并通过道路整治、绿化美化还路于民,大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街道党工委牢牢抓住街道27条道路和6条重点背街小巷,开展大力整治,通过集中拆违、硬件改善、整治固守、宣传教育等措施,街道二级旧里地区的杭州路、临青路、周家牌路等路段,从原来跨门营业、占道经营集中、车辆无法通行到如今车辆畅通,街道二级旧里地区逐步实现“老而不脏,旧而不乱”。
大桥街道还结合“一线工作法”、处级干部分片包块、“路长制”、春雷行动等机制,提升管理效率,做到全覆盖、无遗漏。空间升级。按照区睦邻家园建设要求,街道已建成四个睦邻中心,发挥街道“桥文化”的凝聚力量,通过睦邻节、学习节、文化节等活动,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将历史“洼地”升级成文化“高地”,真正成为了周边居民“家门口的会所”,得到居民尤其是二级旧里地区居民的称赞。消除盲区。街道辖区内的长阳路是长阳创谷重要的交通要道,今年初,在对长阳路沿线居民、经营户和企业开展“大调研”时,发现长阳路存在“人行通道狭窄”“共享单车无序停放”“黑广告较多”“盲道被占”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街道自我加压,历时5个月,对长阳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整治。拓宽人行步道、重新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刷亮盲道颜色,并积极从潍坊万家公司查找到新型防粘贴、防涂鸦的纳米材料喷涂电线杆,从源头上杜绝了黑广告。街道创新采用“建筑垃圾清运卡”模式进行建筑垃圾管理,落实“先付费购卡,后清运垃圾”的工作机制,明确补贴政策,即由物业公司或居委会负责收集垃圾和清运费,并向街道购买预付费清运卡,街道给予20%的折扣优惠。街面上偷倒建筑垃圾量明显减少,每个月需处理的偷倒建筑垃圾量由原来的300-450吨降低到50-60吨,政府支出资金进一步下降,由原来每年投入50万余元进行托底清运,降低为每年15万元左右的清运补贴。
唐蛟说,聚焦民生热点,以模式升级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大桥街道辖区内有85个住宅小区,34家物业服务企业。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居民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都是小区内的各种身边难题,而小区内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这“三驾马车”。今年,街道党工委在“大调研”深入一线调研走访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居民区党组织引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这“三驾马车”的工作模式,通过建立“1+3+1”的工作模式,产生了“1+1+1>3”的效果。宁武小区以业主集资方式更新已经使用20多年的老旧电梯;长阳新苑新增56个停车位和1条机非隔离通道,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停车乱、停车难问题;明丰苑将小区废弃已久的将近300平的绿化重新改造为社区花园——“馨丽园”,打造成了“开窗可见绿,出门闻花香”的花园小区;国威大厦激活了闲置十余年的地下车库。当前,街道内住宅小区业委会组建率达95%,业委会中党支部或党的工作小组组建率达100%。,经过四个多月的探索和实践,街道目前已有21个有业委会的居委会成功运用“1+3+1”工作模式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居民身边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了居民的“贴心人”。
社区治理要靠基层党建引领
唐蛟表示,大桥街道作为基层一线,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着民生,民生工作是街道工作的“晴雨表”。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增强民生工作持续性。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民生工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着眼当前,群众当前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和时间表予以解决;另一方面,放眼长远、多积尺寸之功,一以贯之抓落实,推动民生改善从量变到质变。要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增强民生工作协同性。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区民群众共同参与。党工委要加强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和基层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要始终坚持率先示范,增强民生工作内生性。大桥虽然各项任务重,但大桥的班子上下团结,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形成了敢打仗、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大桥”精神。街道党工委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带着责任和感情,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敢于争先的精神,注重感受度,把民生工作做实做好,画出最大“同心圆”,为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