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工作启动后,四平路街道第一时间制定“大调研”实施方案并进行动员部署,街道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听民声、察实情、补短板、破难题,把大调研作为机关干部“转作风、提能力”的重要举措,有序有力推进。
今年,杨浦区(街道镇)社区规划师签约仪式又在四平路街道举行,把在四平先行先试的社区微更新推上了2.0升级版。
今天的大调研一线手记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抚顺路363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霞芳的心声。
吴霞芳一线手记
让“微更新”变成“大创新”
我们363小区是典型的老小区,居民对改变小区面貌的诉求一直很强烈。街道干部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鞍山路218弄安顺苑小区5号楼底层是架空层,长期存在乱堆物现象,卫生脏乱差。为改变这一现状,鼓励居民自治,街道研究决定1:1配比资金,将楼道改造成“睦邻客厅”,同时指导楼组建立党小组,鼓励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使楼道面貌焕然一新。其它小区的居民看到老房子“旧貌换新颜”,纷纷前来学习经验。街道便在各居民区、楼组进一步推广起这一“社区微更新”做法。
区里推出“社区规划师”制度,让每个社区有变化、有创新,我觉得这就是机关干部深入社区调研创新的结果,得益的都是广大居民,效果已显现。
让“小家”变成“大家”
我长期在社区工作,深刻感受到解决社区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群众工作法。联系我们居委会的年轻干部们,跟着我访百家、跟着主任学方法,找到了解决难题的更多路径。
例如,在抚顺路363弄16号“睦邻楼组”微更新中,虽然每户家庭自发出资铺设地砖、粉刷墙面、安装楼梯扶手等,但缺乏美感,居民不是很满意。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街道与同济大学联手共建,把同济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师、大学生们请到社区,并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连续三个星期挨家挨户走访,听取意见和建议,最终,拿出多套设计方案供居民选择,让楼道微更新体现出社区空间的理念和品质。
不光是街道,很多党建共建单位、社区单位等经常走进我们小区,多次为独居老人、困难家庭帮困送温暖,走得勤、连得紧,帮我们的人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让363小区从“小家”变成了“大家”。
再来看看吴霞芳对大调研的感想吧!
大调研让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更深入、更实际,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落实解决。希望大调研能持续地开展下去,如果机关干部、党建共建单位、社区单位、自治组织都能脚踏实地跨前一小步的话,作风建设、区域化党建、社区建设将迈出一大步,我们自治共治的路也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