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书记指出,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正是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要彰显品牌特色。根据市民需求,要生产更多优质农产品,打造一批经得起市场检验、区域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嘉定区水稻种植面积在8万亩左右,年产稻谷4至5万吨,折合成大米3万吨左右。而嘉定的优质稻米,食味清香,口感软糯有弹性,特别适合本地市民的口味。
三秋时节,稻谷抢收工作有序开展。区农委深入开展粮食生产合作社专项调研,详细了解稻米种植、加工、销售等情况。通过梳理分析,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
追求产量。合作社生产的稻谷主要交售给国家粮库,存在追求产量而不重视质量的现状。
品种参差。全区水稻品种集中度不高,各类品种近10个,存在多、散、杂的情况,缺少品牌集效。
推广不足。稻米产销分散,产业链不完整,须进一步拓宽销售市场。
结合现状问题,如何打造都市绿色现代农业,推动从卖“谷”到售“米”,提升农产品价值,区农委多措并举,用心做好“一碗米饭”。
优化品种提升稻米品质
通过不断试验试范,引导农户选择种植优质稻、早熟稻。目前种植的品种主要以“嘉农粳”“沪香106”“沪粳137”“南粳46”为主。
“南粳46”粳米是利用日本优质粳稻与江苏高产粳稻杂交,经数代食味品质筛选和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而成的优质黄胚粳稻。其突出优点是稻米品质优良,具有米色略黄,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韧,富有弹性,悠香可口等极优品质。
除了种植中晚熟稻谷品种外,进一步推广“早熟品种”,延长市场销售时间。今年推广种植“国庆稻”600多亩,以嘉农粳3号、台粳9号为主要品种,使我区地产大米销售起始时间由传统的11月提早至国庆前后。
此外,不断加大对稻谷加工、储运投入,提升农产品质量。今年投入约200万元,扶持街镇粮食合作社购置4台稻米加工设备,提升了合作社加工能级。
主动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主动与市场对接,健全产销机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是打造“农社对接”平台。牵头区内多家合作社进入暂时未设菜场的社区,销售相关农产品。目前,已推广至7个社区,日销售额约2.5万元,服务嘉定1.2万多户居民,受到居民一致好评。
维高蔬果专业合作社通过“农社对接”销售稻米,销售额较上一年增加了近40%。
二是建立“农超对接”平台。牵头协调上海嘉绿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对接新嘉商投(原区供销社)、城市超市等,拓宽产销一体化渠道。
三是推动“农商对接”模式。牵头合作社与企业签订稻米认购协议,以销定产,切实保障农民收益。
农旅结合打造宣介平台
为加大农产品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11月27日,嘉定区第三届优质稻米品鉴暨品种推介会在嘉北郊野公园举行。活动共收到全区7个镇选送的“外冈、嘉北、嘉蜜、郁郁葱葱、胜辛、沥江农家”等稻米品牌13个,稻米样本23个。
活动现场,不少市民早早在品鉴区前排起了长队。参选的23个稻米样本经统一称重、统一加水、统一蒸煮后揭锅出炉。市民、嘉宾综合气味、软糯程度等多项指标,从中评选出了1个国庆米最佳人气奖和1个优质米最佳人气奖。
据了解,该活动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以旅游节庆的形式打造宣介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农民增收。广大市民亲身参与,通过观、闻、尝、品、选等环节,了解认可嘉定本地优质大米。同时,让生产者建立品牌意识,塑造、维护品牌;让消费者参与品牌培育,认识、认可品牌。
下阶段,区农委将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来支持优质稻米生产、销售平台的搭建等,以行之有效的机制举措推动从卖“稻”到售“米”,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