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车库里的非遗传承人
2018-12-4 14:49:27发布45次查看
日前,肖长培的写实石刻代表奉贤非遗项目获得2018年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西渡街道鸿宝二村的车库,是居民们堆放杂物的地方。但这小小的几个平方,就是石刻非遗传承人肖长培的“工作室”。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他都窝在这一隅天地里“叮叮当当”地进行石刻创作。他不好意思的表示,有时候灵感来了,到深夜也不愿歇息,幸好邻居们看在艺术的面子上才对他“网开一面”。
从拉煤球到走上石刻路
肖长培儿时在安徽农村长大,1991年中学毕业后,便背井离乡到上海谋生。人生地不熟的肖长培刚到上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便是送煤球,每天蹬着三轮车,运送800斤重的煤球,这段经历让肖长培养成了能“吃苦”的性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幼酷爱艺术的肖长培来到石雕工作室,看到了一只石刻的“竹节笔筒”,他一下就被这精妙绝伦的石雕技艺吸引。
当得知石雕工作室需要一名打杂的伙计后,肖长培二话不说立刻报到,成了石雕工作室的“编外人员”。初来乍到的肖长培负责给手艺师傅们开料,当师傅们开始雕刻时,他就在边上边看边琢磨,拿着师傅们的报废石料练习。渐渐地,肖长培手上的石刻有模有样了起来,“没想到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同一批学徒,我成了走到最后的那个”,肖长培从“打杂”成为非遗传承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肖长培对于石刻发自内心的热爱,支撑着他走进了艺术的大门。多年来,肖长培始终如一地执着坚守,完成每一件作品几乎都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每天都要坐在工作台前九、十个小时。
创新镂空技艺惊四座
写实石刻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石壶雕刻创作要求很高,制作者不但要擅长石雕,同时还要掌握制壶技艺。石壶雕刻壶口从外观上看有一个出水口,其实里面有十几个小孔过滤茶叶,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一心钻研的肖长培不满足于只是制壶,经过苦心摸索,创新出“精准镂空”雕刻技法。他最心爱的作品《梦源》,一面世,就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和赞誉,延续和传承了海派写实石刻风格。外观酷似一件竹篾制作而成的茶壶,仔细看才知其中精绝,外观“竹篾”根根镂空,刀刀见工。肖长培介绍,这是他用细针一笔笔、一刀刀将其雕琢镂空而成。
肖长培为人低调,但却悄悄拿了不少奖项。2015年,入选文化部创意创业人才库;2016年,作品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同年作品《树桩》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永久珍藏,他制作的《金牛壶王》石雕艺术壶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奖。
肖长培自从学习写实石雕后,二十几年来一直潜心于海派石壶、石砚的设计制作。他一直以传承和发展海派石刻技艺为己任,除了在家创作,他还走进校园,让学生们感受石刻的魅力。“现在有这门手艺的人太少了,”肖长培希望能够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贡献更多力量。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