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获批的“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提到,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坚持“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严格保护”的原则,中心城区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以保护保留为主,不断拓展保护对象体系。推动城市更新,更加关注城市功能与空间品质,更加关注区域协同与社区激活,更加关注历史传承与魅力塑造,促进空间利用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应对未来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的不确定性,预留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能力,建立空间留白机制,调控土地使用供应时序,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在市区各级“十三五”规划中,风貌区的旧改思路有多个转变:从过去注重“土地收储”为主,转变为注重“风貌保护”“城市更新”为主;从过去更注重“经济利益”,转变为更注重“环境利益”“人文利益”;从过去以“拆”为主,转变为“留”“改”“拆”并举。对风貌区的旧改不再以大规模成片形式,而转变为以针灸式的零星旧改形式。 “鉴于此,在零星旧改项目的下一步改造规划过程中,徐房集团将把关注点放在项目改造后的形态及功能上,包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风貌形象的延续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等。”上海徐房(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丁曙说,“同时结合历史建筑收储,稳步推进,从点入手,收储一处、修缮一处、改造一处,逐渐以点连线,最终形成成片保护、成规模协同发展,对风貌区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整体环境提升。” 上海历史专家薛理勇表示,历史风貌区保护并不是“一朝回到百年前”,而是要将街区调整到最适宜人们居住和活动的状态。相较于单体洋房分布密集的衡复地区,愚园路上不仅有花园洋房,期间还穿插着各类新式里弄,市井气更浓。 从保护历史建筑到保护历史风貌,再到如今人们关注成片风貌区的保护,人们对保护历史文脉的观念与认识在不断更新。 在新一轮上海总体规划纲要中,“注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此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文化氛围。市规土局表示,未来将会在单栋建筑保护和一般风貌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成片风貌保护”研究,对其所在周边历史风貌和环境的保护更具意义,同时也希望更多公众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方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