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黄浦城隍庙小吃“老味道”为何淡了?

2018-11-30 15:57:28发布38次查看

豫园所在的老城厢有700多年历史,不仅是上海建城历史的见证地区,还是上海城市文化之根。如今,豫园已经成为中外游客必游必购目的地,每年吸引参观者超4500万人次。
  因为参加各种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地名学会副理事长薛理勇经常去老城隍庙。“豫园地区客流一直非常大,部分区域的商场、饭店正在装修改造。”他说,在豫园地区,常常出现“比肩继踵看人海”的情景,游客的体验度还有待提升。令人不爽的不止于此,日前有读者反映,走进豫园,发现上海小吃的老味道似乎变淡了。
  老城厢传统小吃的味道为何变淡了?
  首先,市场的消费主体发生了变化。如今,80后、90后成为消费力非常强的群体,更注重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体验。为此,很多商圈相继启动升级改造工程。对此,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何建民认为,90后和60后的消费需求肯定不一样,企业重视单位资源的产出,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同时,也需要适当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保留一些价格亲民的项目。哪些区域是精品店、哪些区域是亲民店,企业要在不同区域予以引导,提升市民、游客的体验舒适度。
  市民游客对价格普涨十分敏感。以南翔馒头店为例,在价格上就有过度追求“高端化”之嫌,城隍庙内的小吃价格多多少少都有上涨,有的品种甚至超过了常规小吃合理的利润空间。
  其次,老上海的味道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改变。对60后来说,看到“五香豆”“大白兔”就会有很多美好的记忆浮现,然而,90后却不熟悉这些老味道。文化是某一群体在某一时代、某个地区的共同喜欢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变迁,市民的生活方式也慢慢改变,却珍藏着各自对老文化的记忆。薛理勇建议,在特定的区域,可以通过开设纪念馆、博物馆等方法,供大家来这里寻找、回忆曾经的生活方式。市民吐槽,在老城隍庙,上海本地化的元素也越来越少了。长期以来,更加注重迎合外地游客的口味,却没有做好本地口味传承的服务。
  最后,老饭店、老字号等企业的人员培训有待加强。“我的记忆里一直有一盘色泽金黄的排骨年糕,排骨入口糯中带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最近,我特意去一家老字号饭店,点了一份排骨年糕,结果,服务员端来一盘没有热气的排骨年糕,完全找不到香糯的味道,非常失望。”华师大旅游系教授楼嘉军回忆道,近年来,很多老饭店、老字号吸引了一批外来从业者,却没有做好人员培训,没有将一些老味道、老文化的技艺传承下去,令人感到惋惜。市民和游客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特地选择去老饭店、老字号,不仅是要饱口福,还希望有眼福、耳福等多方位体验。他呼吁老饭店、老字号加强员工培训,将“老味道”更好地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如今真正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的人越来越少,而餐饮业本身就是流动的行业。而对于店家来说,人才的流失“很可惜”。许多点心店的师傅,甚至是“掌勺”,如今都是外地师傅。“不是说外地师傅不好,但毕竟,他们在传统技艺、教育背景、文化认同方面,都跟本地师傅相距甚远。”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楼嘉军认为:“作为上海传统小吃的发源地,豫园如何将上海味道留住,值得深思。”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