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松江工业经济的发展之路
2018-11-30 13:17:57发布119次查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全国各地,激起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40年来,松江高扬改革开放的风帆,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本报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特别策划,自今日起连续编排10期整版专题报道,从经济转型发展、乡村振兴、人文松江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民生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市发展成果和人民生活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松江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前,松江还是以农业为主的郊区县,40年后,松江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业强区。在这里,g60科创走廊应运而生,上升为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世界500强企业竞相落户,百亿级项目纷纷开工,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实体经济生机勃勃。
改革开放40年,松江工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前,松江还是以农业为主的郊县,40年后,松江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业强区。在这里,g60科创走廊应运而生,上升为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世界500强企业竞相落户,百亿级项目纷纷开工,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实体经济生机勃勃。
工业区建设,一场工业化进程的“圆梦”之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从“城乡一体化”指导思想出发,坚持为农业、为大工业、为外贸出口、为人民生活服务方向,松江工业经济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1978年,上海精艺手套厂成为郊县第一家利用外资的补偿贸易工业企业。1984年,张泽帽厂成为松江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大港乡建立松江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上海益联纺织厂。1989年,泗泾镇建立松江第一家中外合作工业企业上海吉鑫电子电器有限公司。1991年,昆冈乡建立松江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上海协联机械有限公司。1992年,松江第一家私营经济开发区正式建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而在茸城大地上,松江人民也开启了一场“圆梦”之旅——建工业区,从而拉开了松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幕。
松江工业区的建设发展历程,是松江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1992年创立之初,松江工业区不仅办公条件简陋,就连开发建设资金也捉襟见肘。靠着从建设银行获得了3000万元借款作为启动资金,松江人开始圆建工业区的梦想,初期规划的园区总面积为20.56平方公里,首期开发2.55平方公里。1992年5月22日,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1994年5月13日,松江开发区正式被命名为上海市松江工业区,成为上海市历史上市郊首家市级工业区,同时成立上海市松江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实现梦想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大道,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需要跨过一道又一道的坎,需要无数人为之奋斗。
工业区建起来,需要大量企业落户,没有企业怎么办?一家一家地去“招”。作为工业区第一代招商员、现任企福集团总裁的张建军对工业区发展之初的招商深有感触。他们打听到,上海的外商办事联络机构大多数都集中在联谊大厦、波特曼、瑞金大厦、国贸中心、新锦江等著名的大楼里办公。越是档次高的大楼,越是管理严,有的大楼干脆就在大堂里赫然竖着“严禁推销”“闲人免进”一类的牌子。事隔多年,张建军仍对上海那些住满外籍人士的著名大楼的严格管理记忆犹新。“贸然地闯,人家不让进,但为了招商,不让我们进也要想办法进。”张建军和为数不多的几个伙伴就抱着这样的念头去市区招商了,他们决定一幢一幢大楼摸情况,一幢一幢大楼送材料,一幢一幢大楼去推介松江工业区。没想到,称职的保安不听任何解释,不管青红皂白,就将张建军他们往大楼外头赶,甚至是态度粗暴地押着他们出大楼。尽管如此,张建军和伙伴们还是想出不少奇妙的方法“混入”大楼,最后终于获得了许多商机。
第一家落户松江工业区的企业是上海东洋电装有限公司,它是外资企业投资松江的“第一人”。它的成功落地,充分体现了松江工业区创造条件服务企业的精神。
1992年4月,日本东洋电装株式会社社长小出一幸先生带队来松江考察,当时工业区交通主轴——荣乐东路尚在加紧浇筑中。4月的江南正是多雨时节,车子到沪松路口戛然而止,眼前只有一条2米宽的乡村土路,没有一条可供货运的马路,更不见一家工厂的影子。见此情况,日方代表难免有些失望:没有路,再多的地、再优厚的政策也全无用处。他们有意在松江建立第一家在华公司,但附带条件是在1993年5月20日上海东洋电装有限公司奠基之前,要把莘松高速公路与荣乐东路相贯通。掐指算来,包括居民动迁、企业搬迁、桥梁施工等在内,只有短短一年,时间非常紧迫。
再难啃的骨头也得啃!工业区建设者信奉一个道理:“服务好一家企业,胜过发放千万本投资指南”。结果,赶在时间节点之前,最后连接的一座大桥顺利建成通车。松江的效率和诚信赢得了东洋电装公司的认可,也吸引了日商成群结队而来。1995年5月20日,在上海东洋电装有限公司奠基两周年庆的日子里,松江工业区又举行了14家海内外著名企业联合开工典礼,这标志着松江工业区进入外资企业成片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2000年4月和2003年3月,松江工业区又先后成立了国家级松江出口加工区a区及b区,成为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之一;2013年3月,松江工业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规划面积拓展至57.77平方公里。今年9月,松江出口加工区获批综合保税区。目前,升级后的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吸引注册企业近2000家,除了包括福特、松下、依视路、雀巢、台积电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之外,正泰启迪智电港、陆金天安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又陆续落户。
g60科创走廊,一条转型发展的“蝶变”之路
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实现了松江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大区的转型。如今,沿着一条g60高速公路,松江又开启了新的转型发展之路,g60科创走廊建设从松江延伸至长三角九城市,科创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这是一次从工业大区向工业强区的“蝶变”。
2016年5月24日,我区《关于加快建设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建设g60科创走廊,通过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科创全要素供给,抓实精准制度创新和有效制度供给,做实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实体经济。
“不能再单纯依靠资源要素的大投入来拉动发展,而是要抓住科创的‘牛鼻子’,推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回忆起两年前的转型决策,区委书记程向民如是说。当时,在g60高速松江段40公里沿线,集中了我区90%的工业产值,已有1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集聚了我区产业及城市发展所依托的主要空间和创新要素资源。但这种主要因高速公路便利化而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布局上相对较乱,功能上缺乏互补,业态的调整也欠缺逻辑性。
布局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松江把自生式发展上升到了一种制度规划。沿着g60高速公路两侧,我区重新规划布局以临港松江科技城为龙头的“一廊九区”,各板块之间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精准定位人工智能、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质量标准、双创活跃、产城融合、先进制造、人才集聚、科创环境”六大高地。
去年7月12日,松江区与嘉兴市、杭州市签订《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g60科创走廊建设从松江一家规划布局延伸至沪嘉杭三地共同谋篇布局,标志着g60科创走廊建设从1.0版升级为2.0版。
今年6月1日,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金华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宣城市、安徽省芜湖市、安徽省合肥市等九城市共同在松江举行g60科创走廊第一次联席会议,签署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由此,g60科创走廊从“高速公路时代的2.0版”迈向“高铁时代的3.0版”。3.0版在沪嘉杭的基础上,向沪苏湖宣芜合拓展,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布局规划,辐射范围扩大至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g60科创走廊建设从城市战略上升为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成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落实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个月后,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分支机构在松江区挂牌运行。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常务副主任陆峰道出了联席办的工作定位:“成立g60科创走廊联席办,目的就是要打破地域差别、行政区划、行政级别,共同推动要素按照市场需求高效配置和自由流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制度供给一体化,推动长三角九城市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9月28日9时30分,在松江区行政服务中心,上海邦达天原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翀彦拿到了由合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安徽邦达通供应链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与此同时,在距离松江250公里的宣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内,宣城智谷众创空间有限公司总经理俞佺拿到了由松江区市场监管局核发的上海市宣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当天上午,g60科创走廊营业执照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网通办”开通暨第一批异地证照发放仪式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同步举行,共发放了异地办理的11张营业执照和1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初步实现了九城市工商注册数据共享,打破了行政区划界线,有效整合了各地政务资源,对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陆峰说。
11月8日下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协同扩大开放政策发布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会上,九城市共同发布《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协同扩大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30条措施》,采取更多举措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引向纵深,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更大范围内创新理念的复制与推广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引向纵深。短短30条措施,亮点纷呈,主要聚焦外资准入、对外贸易、金融服务、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领域,通过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准入九城市“一网通办”、在g60科创走廊全面执行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进上海市与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成果向g60科创走廊辐射、建立g60科创走廊“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库等30条措施构建九城市协同开放的新格局,建立九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放大九城市扩大开放的先行先试效应。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松江这一片阡陌纵横的水乡土地上,升腾起了一颗颗耀眼的工业明珠。如今,全区上下正在唯实唯干,克难奋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打造g60科创走廊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40年来,松江人民从工业化进程中获得了实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g60科创走廊建设中,松江人民将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
上海新闻